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脑梗,即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脑梗的发生往往突如其来,轻则影响语言、肢体活动,重则危及生命。
更令人担忧的是,脑梗的复发率极高,据《中国卒中报告2020》统计,脑梗患者在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30%—40%【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也就是说,每10位脑梗患者中,可能有3~4人会经历二次甚至多次脑梗。
脑梗的复发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医生反复提醒,以下5个关键因素如果不加以改善,脑梗的阴影仍会如影随形。
对于老年人来说,早知道、早预防,才能真正受益。
1. 血压不控制,脑梗迟早再来
高血压是脑梗的头号危险因素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直到血管严重受损时才会出现症状。
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动脉壁增厚、弹性下降,使血管更容易堵塞或破裂。
当血流受阻,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就可能引发脑梗。
数据佐证:根据《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收缩压每降低10mmHg,可使卒中风险减少约30%【来源:《The Lancet》】。
如何正确控制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
家中应常备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并记录数据。
血压的正常标准为收缩压(高压)
按时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许多老年人觉得血压正常了,就自行停药,这是极其危险的。
降压药如缬沙坦、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等需长期服用,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调整饮食,减少盐分摄入
过多的钠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
可以用柠檬汁、香料等代替食盐调味。
适量运动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140分钟的快走、游泳、太极拳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强血管弹性。
2. 血脂不达标,血管堵塞更严重
高血脂会让血管变“脏”
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会使血液变得粘稠,容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
尤其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极易引发动脉血栓。
研究数据:一项发表于《JAMA Neurology》的研究表明,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卒中复发率可降低25%【来源:《JAMA Neurology》】。
如何控制血脂?
选择健康油脂
少吃动物内脏、肥肉、黄油等高胆固醇食物,可用橄榄油、亚麻籽油代替。
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燕麦、红薯、苹果等食物能降低胆固醇,减少血管堵塞风险。
合理用药
如果血脂水平较高,医生可能会开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但需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
3. 血糖忽高忽低,血管受不了
糖尿病会使血管变得脆弱,长期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内壁,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血糖忽高忽低,更会导致血管反复受损,加剧脑梗风险。
医学研究:一项发表于《Diabetes Care》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如果能严格控制血糖,卒中发生率可降低35%【来源:《Diabetes Care》】。
如何稳定血糖?
控制主食摄入
适当减少白米饭、白面包的摄入,可以用糙米、全麦面包代替。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燕麦、绿叶蔬菜、坚果等可延缓血糖上升速度。
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少食多餐,每顿饭定量,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4. 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变差
长时间不运动,血液循环减慢,血液变得更粘稠,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风险。
医学依据: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久坐的人,中风风险比经常运动者高40%【来源:Harvard Medical School】。
如何改善?
每坐40-60分钟就站起来活动
走动几分钟,做一些简单的拉伸,促进血液循环。
养成运动习惯
每周进行110分钟的轻至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游泳、八段锦等。
5. 情绪波动大,血管压力增大
长期焦虑、愤怒或抑郁,会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增加脑梗风险。
研究支持:《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抑郁者的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5%【来源:《European Heart Journal》】。
如何调节情绪?
保持充足睡眠
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
例如听音乐、看书、养花等,有助于放松身心。
适当社交
与朋友、家人多交流,减少孤独感。
总结
脑梗复发率高,但并非无法预防。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避免久坐,稳定情绪,是减少复发的关键。
健康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守护出来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人远离脑梗复发,让晚年生活更健康、更安心。
参考文献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报告2020》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中医石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