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钴(Co)基催化剂中,电子自旋状态的调节是一种分子激活的有效策略。由于长期秩序的破坏和电子结构的改变,晶体与非晶界面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催化性能。然而,界面处的分子激活和自旋态的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在钴(Co)基催化剂中,电子自旋状态的调节是一种分子激活的有效策略。由于长期秩序的破坏和电子结构的改变,晶体与非晶界面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催化性能。然而,界面处的分子激活和自旋态的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2025年1月26日,清华大学彭悦副研究员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Modulation of Co spin state at Co3O4 crystalline-amorphous interfaces for CO oxidation and N2O decomposition》的研究论文,Yunpeng Long为论文第一作者,彭悦为论文通讯作者。
彭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2009年和2012年硕博毕业于吉林大学,2012-2017年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加入清华大学。
彭悦的主要研究领域为1.大气污染控制;2.环保功能材料的密度泛函计算。
在本文中,作者报道了一种基于四氧化三钴(Co3O4)的催化剂,其具有晶体-非晶界面。
系列表征分析证实,四面体Co2+是从块状大尖晶石中选择性蚀刻得到,在表面形成非晶态CoO岛。在配位场中产生的对称性破裂导致了CO3+3 d轨道的重构,从而导致高自旋态的形成。在CO氧化中,该界面充当具有较低能垒的新型活性位点,并由晶格氧激活促进。在N2O分解中,界面通过量子自旋交换相互作用促进解离氧的重新关联。
本工作提供了一种直接调节界面自旋状态的方法,并阐明了它们在分子活化中的作用。
图1:批量结构表征
图2:电子结构表征
图3:Co3O4和Co3O4-AT5的催化性能
图4: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综上,作者研究了一种具有晶体-非晶界面的Co3O4尖晶石基催化剂,通过碱液处理和煅烧制备,重点探讨了其在CO氧化和N2O分解反应中的性能及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晶体-非晶界面的形成导致Co3+的3 d轨道重构,诱导高自旋态的产生,从而降低了CO氧化的能垒,并通过量子自旋交换相互作用促进了N2O分解中解离氧的重新结合。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催化剂在CO氧化和N2O分解反应中展现出显著提升的活性和稳定性。
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调节界面自旋态的方法,还阐明了晶体-非晶界面在分子激活中的关键作用,为设计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这种催化剂在处理含氧分子的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色,如CO氧化和N2O分解,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有望在环保和可持续能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Long, Y., Zhu, X., Gao, C. et al. Modulation of Co spin state at Co3O4 crystalline-amorphous interfaces for CO oxidation and N2O decomposition. Nat. Commun.,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487-5.
【做计算 找华算】
我们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我们的理论计算服务,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来源:华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