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逝世,从这部豆瓣9分剧重温“深潜人生”

B站影视 2025-02-07 12:52 2

摘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当天发布“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的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5

2月7日消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当天发布“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的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5 年 2 月 6 日 20 时 30 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 99 岁。兹定于 2025 年 2 月 10 日(星期一)上午 10 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荧屏重大题材创作曾在2021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国庆档播出的重大现实题材剧《功勋》聚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作品通过“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激荡家国情怀,将8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串联起来,共同表达对“忠诚、执着、朴实”崇高精神品格的礼赞。《功勋》播出后口碑热度一路走高,豆瓣评分超9分,与同年播出的《觉醒年代》《山海情》共列国剧“年度三甲”。

《功勋》以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原型,讲述了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的人生故事。其中,由杨阳导演、申捷编剧、黄晓明主演的《黄旭华的深潜》单元,讲述了“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从1958年初开始核潜艇研发,到1988年深潜实验成功这30年间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从零开始,自主研发核潜艇的艰难历程。

“因为我国核潜艇事业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完成的。黄老曾坚决地说:‘绝对不能说我是什么之父。我只是无数核潜艇人中的一员’。”2020年7月,导演杨阳在武汉见到了黄旭华,才为创作找到了准确答案。当杨阳带领团队走进黄旭华工作过地方,一位拄着拐杖、满头白发的老人悄悄走了进来。他带着南方口音轻声地说:“你们好!”他指着自己的一头白发说,“老伴刚给我理了发”。

杨阳听黄旭华讲了很多过去的故事,讲到初遇核潜艇,讲到爸爸、妈妈、妻子。“就是那天,我决定用一种平和的语气去讲他的故事,正如他本人那样,娓娓道来,不刻意追求戏剧性,不拔高、不煽情、不过度用力,把黄老奉献一生的故事,用‘叙事体散文诗’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杨阳看来,黄旭华从事的工作和环境需要一种坚硬的调性,侧逆光、厚重感、粗颗粒是合适的影像风格。而水下核潜艇画面则全部由特效制作完成,“这部剧难度丝毫不逊于我们拍摄过的任何一部长篇。”

电视剧播出时,其中一些还原度满分的小细节引发热议。剧中再现了我国科学家们是通过美国模型玩具才第一次见到核潜艇的庐山真面目,并由此验证了他们所构思的设计图纸的故事,而黄旭华总师当时见到的美国模型,在剧中也被完美还原,令不少观众直呼“道具组走心了,加鸡腿!”在当时祖国条件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依然要克服艰难险阻,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这样的精神和对核潜艇事业的热爱令人无比动容。

此外,剧中黄旭华佩戴的围巾,与现实中黄老常戴的黑色底红色花纹围巾非常相似。这条围巾对黄旭华意义深刻,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甚至不曾向父母透露自己的工作。母亲去世后,老人的遗物中他只选了这条围巾,一到冬天再好的围巾他都不戴,只用这一条,以示对母亲的追思。“生前我不能陪她,她走后,有这条围巾,如同她永远跟我在一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