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亦益大脑

B站影视 2025-02-07 09:49 2

摘要:原创 杨秉辉 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便是因为人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思想,有了学习的能力,更是因为有了语言,发明了文字。特别是文字的发明更是文明的标志。但凡文明古国都有各自的文字,没有文字,又不学习和利用他人文字的种族,必定发展滞后。文字是记

原创 杨秉辉 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便是因为人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思想,有了学习的能力,更是因为有了语言,发明了文字。特别是文字的发明更是文明的标志。但凡文明古国都有各自的文字,没有文字,又不学习和利用他人文字的种族,必定发展滞后。文字是记录知识的工具,后人通过这一工具更多地获得了前人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然是 “赢在起跑线上”的了。再记录,再发展,如此代代相传,便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书是文字的载体,“开卷有益”,人人都读书,必定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读书对个人而言,不但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有于健康、特别是大脑的健康。传统的读书方法是 “阅读”,即俗称的看书。让我们先来看看阅读的生理过程:目光接触到文字以后便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像,然后由视神经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视觉中枢将传入的信息再分送大脑的各有关区域,首先启动辨认的过程,辨认其意义之后,大脑还会分析其价值,先作出浅层的反应,比如有趣还是讨厌等,再作出处理的意见,比如忽略、牢记、再想一想等等。若是决定牢记,一般都会再看一遍或几遍,以加深在记忆区域里存在的印象。若是决定再想一想,还需发掘记忆中的知识来进行联系、比较、共振……所以一次认真的阅读,从视神经开始,实在是脑神经功能的一次复杂的系列运动,尽管似乎是 “立即”发生的。经常阅读的人这个过程完成得更快,也就是俗话所说:书读得多脑子灵活。书读得多之所以使脑子灵活,是因为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会使得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更加通畅。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靠“突触”进行,这突触形似章鱼的触手,有树状突与轴状突两种,一个神经细胞往往有一两个较长的轴状突与多至一两百个树状突,它们负责与远近不同的神经细胞或肌肉等之间的联系,传递信息。研究发现经常阅读甚至可以促进突触的增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灰质和白质两部分构成,灰质主要为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的本身与树状突,白质主要为带有鞘膜的轴状突即神经纤维, 负责信息的传导。白质的萎缩在老年人中颇为常见,可引起的反应迟钝等问题,而研究证明阅读可以促使大脑形成新的白质。无怪乎专家们认为阅读犹如大脑的体操,可以使得大脑更加强健。当然,读书要读好书,除了那些诲淫诲盗的书之外,不妨将选择的范围放宽一些, 有利于拓展自己的视野。需要养成静心阅读、深度阅读的习惯,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形容天才的,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深度的阅读要包括思考,文字的信息进入到大脑如果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会激发我们回忆,但这还不够,对接受到的信息,都应该主动分析、思考、欣赏、评议。阅读之后如能写出心得笔记当然更好,阅读时在书上画重点线、写眉批,若是自己的书,也是好的习惯。近年有有声读物问世,这对視力障碍者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事。有研究认为听书与看书的效果相仿,如果有声读物的发声更具有感情,绘声绘色,听书可能更胜于阅读。不过,这可能与习惯有关,习惯于阅读者会觉得还是“看” 来得实在。至于在接受有声读物时,如还做着其他的事情,如运动或做家务等,一心二用,效果自然不好,当作别论。朗诵也是提倡的,不过朗诵需在通读全文以后,体会了文章的精神实质,才能有丰富的感情,其目的在于传播或是表演。如果是个人阅读还是以默读为好,因为默读更有利于思考。如今是知识爆炸、媒体发达的时代,一机在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于是有了“碎片化阅读”的说法,以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本身并无不可。碎片化阅读拓宽人们的视野也功不可没。不过碎片化的阅读从内容到形式较难引起人们深度的思考,对一些较为深刻的问题、复杂的内容,传播的效果自然有限,对于促进脑健康的好处也是有限的了。碎片化阅读的问题,近年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年来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低质量的、变相重复的“知识”内容,甚至是无中生有、无稽之谈,或是故意矫情、无病呻吟的内容。大量过载的此类 “知识”让人们无所适从,无端地消耗了读者的精神和脑力。尤其是一些网络平台会基于获得的用户信息,推荐符合该读者需求或偏好的内容,长期使读者的精力集中于此,而造成知识的“营养不良”。这些碎片化阅读的结果会带来知识的肤浅、认知能力的下降。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称其为 “脑腐化”。这个词用得是否妥当尚待研究,但这件事确是应该引起充分注意的。“碎片化的阅读并无不可,但不能取代深度的阅读”,应成共识。健康的阅读,才能有益于脑的健康。作者与公众号简介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本公众号名为:“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

来源:张湘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