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科学、开放科学时代已经到来,科普内容从“成熟科学”走向“行进中的科学”,科普范式从科学大众化、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走向公众“众创”科学,科普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省科协将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主题科普活动,活动旨在引导公众全面
本报讯 2月5日下午,浙江省科协召开全省科协系统干部大会,浙江省“人工智能+”精品科普课程清单等省科协品牌工作的年度计划在会上发布。
大科学、开放科学时代已经到来,科普内容从“成熟科学”走向“行进中的科学”,科普范式从科学大众化、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走向公众“众创”科学,科普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省科协将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主题科普活动,活动旨在引导公众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其认知水平、应用能力和安全意识,不断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据了解,此前省科协面向社会公众和专家开展了双向征集。一是通过各市县科协,面向社会征集对院士专家高端科普的需求,共收到70余项,将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给院士专家本人,争取他们来浙做科普。二是面向专家学者征集“人工智能+”科普课程,共征集到课程200余场次。本次发布的“人工智能+”精品科普课程清单中的60场次课程便是从这200余场次中挑选而出,供各地各单位进行有效挑选和沟通,实现“双向奔赴”,让科普活动更具针对性、更富科学性,构建优质科普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本次精品课程征集得到了浙江大学、浙江省计算机学会、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浙江省科普联合会、阿里巴巴等社会各界的大力响应。本次发布的60场次精品课程中,进行科普的专家既有潘云鹤、谭建荣、陈纯、李颉等院士,亦有吴飞、肖俊、吴超等浙江大学计算机领域顶级学者,还有王浩、朱海洋、卢海燕等来自阿里云、物产集团、阿里巴巴达摩院等著名企业的一线工程师、传播专家。内容重点突出AI+场景、AI+数据、AI+安全、AI+伦理,涵盖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更多浙江省“人工智能+”“科技武林门”及“科学+”。
省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期望本次主题科普活动跳出单纯报告、讲座等传统模式,借助全省114家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一起探索“场景式导入、交互式体验、生成式感悟、智能式学习”的新范式。省科协将厚植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生态,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社会基础和创新生态。
本报记者 陈旦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