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上之云》重映:NHK“清算”日本近代史?

B站影视 2025-02-07 11:12 2

摘要:前几年大热的日本文艺片《火口的两人》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女主人公向情人叙述,她如何破解正经死板的自卫队军官未婚夫的电脑,“果不其然,他的电脑密码设定是坂上之云……”

前几年大热的日本文艺片《火口的两人》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女主人公向情人叙述,她如何破解正经死板的自卫队军官未婚夫的电脑,“果不其然,他的电脑密码设定是坂上之云……”

《坂上之云》是基于司马辽太郎(本名福田定一,1923-1996)于1969-1972年创作的同名长篇历史小说改编而成的NHK电视剧(NHK,全名为日本放送协会,是日本屈指的公共广播事业单位)。电视剧讲述了松山藩出身的秋山好古和秋山真之兄弟,以及自幼一起长大的文学家正冈子规的故事。除了司马辽太郎创作的同名小说,在电视化时也加入了他于1960-1970年代所写的其他作品,如“明治这一国家”、“司马辽太郎的思考”、“殉死”等。换言之,该剧通过近代文学界、军事界和政治界等主要人物的活动,展现了明治时期日本如何通过甲午和日俄战争成为“大国”。该剧于2009年至2011年间首播,也是为数不多与中俄等国联合拍摄的日本近代史剧。但是在另一方面,在《坂上之云》开播之初便迎来了日本和海外研究者们对其“美化侵略战争”的批判。《坂上之云》于2024年末再次于NHK重映,推特上也有发言认为重映将扩散错误的历史观。

我自己是在中学生时期开始看电视剧《坂上之云》,在上大学后则是选了近代日本的亚洲帝国作为研究方向。2025年正是日俄战争的一百二十周年和二战结束八十周年纪念,此时再看陪伴了我成长期的《坂上之云》,不禁有了许多新的感触。

《坂上之云》海报

“少年之国”的历史感觉

在《坂上之云》重播之前,NHK于2024年秋推出了饰演主角秋山正之的本木雅宏的特别访谈节目。

“当我听说重播的时候,感到惊讶、怀念,很高兴能重温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演员能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感激。(中略)《坂上之云》在日本多地和海外7个国家进行了外景拍摄,花费了10年的时间进行制作。事实上,创作如此规模、如此长时间、如此投入的作品是很少见的。拍摄结束已经过去了14年左右,但在与我一起参与这个项目的人中,有许多前辈都已作古。对我来说,这是一部不朽的作品,每次想起它都感觉更加特别。(中略)电视剧《坂上之云》始于许多明治时代的年轻人的梦想,他们预感到新事物即将开始而奋发向前。不仅是男性,还有菅野美穗、松隆子、石原里美等饰演的明治时代女性也在这个时代中活跃。除了有关现代国家的形成和战争的艰难故事之外,电视剧展现的是经历过明治的年轻人们惊心动魄而辛酸的青春故事。相信观众们能从中受到鼓励和安慰,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巨大能量,感受到活着的光辉。今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并不轻松,感受着另一种苦闷。正是在这样的今日,我希望,明治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和辉煌,还有他们各自的追求能传播出去,观众能与他们共鸣,产生联系。”

结合《坂上之云》第一回的标题《少年之国》,再看主演木本雅宏认为苦闷的今日需要明治时代年轻人的精神,不禁有了借古讽今之感。实际上司马辽太郎在1868年明治维新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开始连载《坂上之云》,也是出于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日本人在昭和时代(1926-1989)头一次遭遇了世界大战中的失败,甚至本土都一度被敌国占领。如果按照明治时代的历史路径发展,日本或许有更光辉的未来。基于“光辉的明治”这一想象,才有了电视剧《坂上之云》脍炙人口的开头:“一介小国,正将迎来其开化之期。在四国的伊予松山有3名男子,出生于这座古老城邑的秋山真之,在日俄战争爆发时,指定并实施作战,彻底击溃被称之为不可战胜的波罗的海舰队;其兄秋山好古创立日本的骑兵部队,成就了打败有史上最强骑兵之称的哥萨克军团的奇迹;还有一个人,是变革俳句等日本特有的短诗型,成为诗歌中兴之祖的诗人:正冈子规。他们以明治那个时代人们所独有的劲头,目视前方大步前行,一直向前。如果在坡道之上的蓝天中,有一朵亮丽的白云,他们便会直视目标,登坡而上吧。”

就我个人看来,司马辽太郎写作《坂上之云》的1960-1970年代更接近白云闪耀的“少年之国”。1960-1970年代的日本承办了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这在亚洲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另一方面,工业污染的受害者,原子弹爆炸的受灾者先后向“国家”这一暴力机关发起诉讼,这也是市民运动中值得纪念的事件。此外,受到“革命中国”的感染,1960-1970年代可以说是日本学生运动的高潮期。偏左翼的人们大谈“废除天皇制”“日美安保条约废止”“打倒权威”,偏右翼的势力也认为日本应该恢复政治大国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日本独特的影响力。

但是,在喊出“日本第一”“日本可以(向美国)说不”的昭和泡沫经济时代之后,日本的GDP总值于2011年被邻国中国反超,在2025年间或许又将被亚洲大国印度超越。而随着日元在国际市场大幅度贬值,日本的人均GDP也逐渐落后于一度被日本殖民的韩国。经济上的不景气,加之首相多为暮气沉沉的老人,NHK在这个时机向日本社会宣传明治初期的“少年精神”,虽然旨在劝人向上,却实在有些底气不足。

如果观照日本邻国黯然的近代历史,明治日本显然不是凭一种乐观向上的少年气便一跃为大国的。在《坂上之云》中,NHK将甲午战争描绘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强调日本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自卫和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却完全淡化了明治日本刚取得一定程度的工业化,便筹划起朝鲜半岛的扩张政策,在此后也向清(中国)索取割地和大量战争赔款。

对于日俄战争,NHK在《坂上之云》中强调了日本在面对强大帝国时的勇气和战略智慧,突出描绘了秋山兄弟等人物的英勇事迹。然而,剧中对旅顺大屠杀等事件的描绘被认为过于轻描淡写,未能充分反映战争的残酷性。两场残暴的战争之后,日本国内的反战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命运最终消失在个人的英雄故事叙述之中。

云下的朝鲜半岛

在《坂上之云》小说问世之初,批评“司马史观”最为激烈的便是从事近代朝鲜研究的学者和评论家们。他们之中许多人在童年或少年时期亲身体验了日本在战争胜利品: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随着日本战败,仓促逃离了他们一度视为永居的“故乡”。好不容易回到日本本土,在殖民地长大的少年少女们却在文化单一的母国日本感到了作为外来者的强烈苦恼。在日本过着贫困的生活,以为去朝鲜奋力一搏就能出人头地,没想到仍摆脱不了贫困,还被卷入战争。作为朝鲜遣返者的一员,作家備仲臣道在《司马辽太郎与朝鲜》中回应道:“坂上之云是如此明亮,眺望云端志得意满的人终究是少数。坂道下面,为了生计奔赴殖民地的人们,无暇去看那云朵,面前漆黑一团。在坂道下方,更有无数被支配民族的血泪。”

在《坂上之云》剧中,被争夺的朝鲜只出现在伊藤博文等政治人物的口中。剧中的重要角色伊藤博文被塑造为考量英国等大国的眼色、国际法的束缚而消极对待战争的人物。观众们大概不可能不对此感到违和吧。历史上,伊藤博文正是1870年代推动日本和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重要人物。在日清战争之后,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朝鲜总督,最后被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在伊藤博文的关联文书中,他强调日清战争使朝鲜摆脱了中国的束缚,朝鲜却左右摇摆,结果日本被迫与企图在亚洲扩大地盘的俄罗斯帝国作战以保卫朝鲜和整个东亚的安全。朝鲜由于民族性上的“缺陷”,无法维持独立,便该由文明国日本接管。

文明开化的日本为了包括朝鲜在内的东亚大局接管不够文明开化的朝鲜,在二战结束后,这一想法仍存在于不少日本人头脑中。如備仲臣道批评司马辽太郎在日韩建交后仍使用“南鲜”“北鲜”等殖民地时期的称呼,同时感慨,在大国争夺的背景下,无人真正关心朝鲜半岛的处境。对朝鲜半岛的忽视甚至延续到了2018年NHK拍摄的长篇历史剧《西乡殿》之中。

《西乡殿》剧照

《西乡殿》的主人公西乡隆盛是明治时代初期主张征韩论的重要人物,但NHK将主人公的征韩论掩盖为保护在朝鲜的日本侨民,日本必须出兵。至于朝鲜缘何排日情绪高涨,NHK也只得顾左右而言他。我在收看《西乡殿》时便觉得这一处理十分不妥当,第二天看推特才知道东京的朝鲜-韩国人社区对NHK美化征韩论而游行抗议。在推特上,有日本网民对此回骂道:“朝鲜人滚出日本!”亲眼看着过去一百多年间作为蔑称的“朝鲜人”在网络上复活,我内心百感杂陈。

回到《坂上之云》的世界,因为倾慕司马迁而改名的司马辽太郎,他到底是如何看待受中国文化熏染已久朝鲜半岛呢?在晚年的访谈中,司马辽太郎答道:“和朝鲜半岛的朋友交谈时,总是感到自卑。日本若无其事地吞并了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通过吞并的方式夺走了对方的国家。这种愚蠢的事情就发生在日俄战争后。当然,战争的目的是防止俄罗斯通过占领朝鲜半岛而南下。然而,俄罗斯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后已经撤退,再为自身辩护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即使过上数千年,朝鲜半岛的人们恐怕也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小说连载时还能看到“朝鲜本身已经没有希望了。李朝已经延续了五百年了。这个秩序如此古老,可以说朝鲜没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诸如此类的描述,但在晚年的访谈中,司马辽太郎承认了朝鲜毕竟是拥有灿烂文化的独立国家。随着人权思想的逐渐普及,1970年代以来,许多和朝鲜半岛的作家们有交流的日本作家陆续开始反省对朝鲜人不自觉的蔑视。帝国日本的历史阻碍了作家友人之间真正的交流。司马辽太郎晚年对朝鲜看法的转变或许也是他终其一生拒绝将《坂上之云》改编成电视剧的动因。NHK在司马辽太郎死后获得了遗属的同意才将其陆续电视剧化,然而电视剧里缺席的朝鲜确实暴露了NHK对近代历史反思的深度有限。

顺便一提,NHK于2024年推出的晨间剧《如虎添翼》以昭和初期第一位女性律师为主角。主人公的同学兼好友之一是朝鲜女留学生崔香淑,应该是NHK晨间剧几十年间头一次出现的朝鲜人主角。通过韩国演员河英秀饰演的崔香淑这一角色,现代观众能看到1920-1930年代东京的朝鲜人社区的贫困生活,朝鲜独立运动的种种挫折,以及作为朝鲜人在教育和就业方面遭受的层出不穷的歧视。我在看电视时,不禁感慨以温情治愈而出名的NHK晨间剧也开始涉及如此沉重的主题吗?正是从塑造崔香淑这一角色开始,NHK的朝鲜观毫无疑问正在发生变动。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今后也将继续观察下去。

《如虎添翼》剧照,戴眼镜的崔香淑作为律师,在二战后为战争中受害的朝鲜民族向日本这一国家发起公诉

绝不能停下思考

所谓坂道上亮丽的白云,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人心中想必有不同的解读。

从视为故乡的殖民地朝鲜回归日本后,许多人在昭和时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过上了平静富足的生活。在NHK的访谈中,不少事业有成的访谈者认为能回到日本实在太好了。他们的心情恐怕如升起的坂上之云一般轻盈。与此同时,生活在日本的朝鲜人难以归国,在对祖国的憧憬,失望和不安之中,他们作为没有国籍的人在单一民族的日本度过了他们的昭和时代。NHK虽然拍摄了一系列基调悲凉的纪录片,至于日本对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历史责任,NHK也只能交给观众自行判断。比起大规模宣传的《坂上之云》,那几部纪录片的传播范围相当有限。

在朝鲜战争以前,残留在朝鲜的日本人大多顺利返国。而由于种种原因,残留在东北中国的“日本遗孤”,许多人直到中日建交的1970年代才陆续回到日本。NHK一直在追踪归来的日本人的生涯。作为媒体和文学中经典的战争受害者,他们在童年或青春期徒步穿过寒冷的雪原,忍受种种不堪,终于在葫芦岛坐上回国的船。回到母国以后,不少人还会经历思想审查,以防被意识形态洗脑。遭遇了性暴力的女性,则会接受堕胎手术,需要堕胎的人数众多,麻药都不够用,手术室里孕妇的悲鸣好比阿鼻地狱。NHK的摄像头还没有停下,被遣返回国的日本人回国后无法维持生计,政府便让他们去耕种福岛县山区里贫瘠的土地。许多人以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稳度过余生,由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他们只能被迫离开受污染的土地,在外流浪,被社会当成异样的他者排斥在外。而在新冠大流行之际,NHK也推出了纪录片《新冠灾祸下的残留孤儿们》(2024年11月再次重播),呼吁社会不要再次抛弃这些无父无母甚至日语都忘了大半的同胞。但从社会报道上看,大部分人都将回归日本的遗孤视为社会福利寄生虫,不受欢迎的外国人。那亮丽的云彩终究没照耀他们的前路。

被遣返回国的日本人

《坂上之云》的故事以军人秋山兄弟和文学家正冈子规开始,子规所代表的明治时代的文化作为电视剧的暗线多少展现了对战争后果更深的思考。在电视剧的虚构中,子规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作为从军记者记录了旅顺大屠杀后的满目疮痍。旅顺的老人对他迟到的同情毫不领情,用汉语诅咒道:“我的孙子长大后一定会向你们复仇的。”子规并未能听懂老人在说些什么。在汉学家家庭出生长大,熟读中国古典的子规在镜头前向观众露出了茫然,错愕,说不安也不为过的脸色。至于NHK加给从军记者子规的战争反思有何限度,不同的观众想必有不同的评判。

子规在日俄战争前夕因为肺结核去世,子规的好友、文学家夏目漱石成了剧中唯一明确对战争持有批判态度的人物。被鲁迅等不同国籍的近代文豪钟爱的文学家漱石本人很少出现在故事主线​​中,但他总是在好战的狂热中冷嘲热讽几句。临近片尾,在听说日俄战争大胜的消息后,年轻的文学家们开始高呼“万岁”。夏目漱石走出书房,训斥道:“不准吼,这个国家总是为这种无聊的事情大呼小叫。”夏目漱石的愤懑不仅是出于他对作为敌国的中国和俄罗斯其古典文化的喜爱,或许也是因为他洞悉了明治时代所潜藏的危险。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连载的小说《三四郎》开篇,夏目漱石描绘了东京大学教授广田和年轻的大学生三四郎之间极为大胆的对话。

三四郎说:“日本从现在开始将逐渐发展为大国。”广田答复道:“要亡国了。”

我在看《坂上之云》前先看的小说《三四郎》,不禁为这振聋发聩的预言而浑身颤抖。进了大学,为写论文而找历史资料时,我读到了二战亲历者的口述。“当时没有思考过战争的正义性。”“战胜或战败都没法去思考了,那是另一次元的事情。战争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坂上之云》激起的赞美也好,批判也好,如果离开个人的思考便毫无意义吧。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坂上之云》的重映,正好是调动不同国籍的观众们重新思考近代的机会。

猫卷

来源:米西说剧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