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皖新闻讯2月6日,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刷新中国影史最高票房记录。央视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哪吒扮演者杨斌也和很多人一样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国产动画巨作,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他感触颇深,近40年前的演出成为许多人儿时的回忆,一路走来,哪吒每一次“
大皖新闻讯2月6日,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刷新中国影史最高票房记录。央视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哪吒扮演者杨斌也和很多人一样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国产动画巨作,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他感触颇深,近40年前的演出成为许多人儿时的回忆,一路走来,哪吒每一次“重生”都是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的缩影。
作为土生土长的蚌埠人,近些年,杨斌多次回到家乡,并为蚌埠固镇九湾的哪吒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杨斌表示,哪吒传说源远流长,希望有更多传统文化IP“火起来”。
因一封电报与哪吒结缘
2月6日晚,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合肥市胜利路上的一个小区,这里的居民很少有人知道,《西游记》里的那个“哪吒”也住在这里。
“我出生在蚌埠,12岁来合肥上学,在艺校京剧班,学的是武生行当。”见到杨斌老师后,他如此向记者介绍,科班学习了5年之后,被分配到安徽省徽剧团工作(如今是安徽省徽京剧院)。
杨斌清晰地记得,1983年的一天,团领导来通知,《西游记》剧组来安徽选演员,让大家去试一试。“电报内容是‘速来北京试镜头’。”杨斌说,见过制片人并交了照片后,之后他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邀请他到《西游记》剧组试镜。
杨斌在86版《西游记》中扮演哪吒
出发前一个晚上,杨斌压根没睡着,拿着单位开的介绍信,杨斌只身一人坐火车卧铺到了北京。从一开始试戏失败,到后面演龙套角色,最终出演哪吒,杨斌逐步获得认可。在杨斌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很多珍贵的照片和信件等物品,其中有剧组照,还有拍摄花絮和拍摄现场的照片。
为什么86版《西游记》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呢?杨斌说,当时除了生活上的艰苦,拍摄条件也十分有限,但剧组成员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印象深刻,“剧组演员自我严格要求和对观众的认真负责,才成就了这部经典。”
杨斌扮演的哪吒形象成为经典
屏幕上哪吒形象千变
但其精神内核不变
作为荧幕上早期哪吒这一经典角色的扮演者,杨斌始终保持着对哪吒系列电影发展的深切关注。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首映之际他便走进影院一睹为快。
今年2月3日,正值大年初六,杨斌和很多人一样,走进影院观看《哪吒2之魔童闹海》。面对两部影片引发的广泛热议,杨斌感慨良多,初看到影片中的哪吒,其颠覆性的形象设计有些惊讶,“那个双手插兜、眼眶涂黑的小哪吒时,我也一时感到难以适应。”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杨斌逐渐转变了看法,“尽管形象上的转变颇为大胆,但影片所传达的核心精神依旧未变,我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接受适应。”
杨斌接受记者采访
谈及《哪吒之魔童闹海》,杨斌的第一反应便是“震撼”,他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这部电影不仅完美继承了哪吒的精神内核,更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诸多新鲜元素。”在杨斌看来,电影中哪吒形象相较于以往,更为立体、饱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反抗强权、打破旧秩序的标签,“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特质,如责任感、勇往直前的勇气以及重视亲情等。”
谈及哪吒这一神话人物的形象塑造,杨斌认为,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勾勒的哪吒形象,“只要哪吒电影能够保持其精神内核的纯正,那么那些能够赢得观众喜爱的形象,便是成功的形象。”
杨斌告诉记者,不仅哪吒这一角色,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同样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价值观相结合,不仅能创作出更多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品,还能在更深层次上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从而推动文化的持续繁荣与国际化传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
杨斌展示珍藏的一些照片
希望更多传统文化IP“火起来”
杨斌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过去两年他多次回到家乡蚌埠,在蚌埠固镇九湾一直流传着哪吒闹海的传说,他也曾和一些专家学者参加过当地组织的哪吒文化研讨会。
“哪吒形象源远流长,被赋予了一种斗争精神。”杨斌说,他一直关注着蚌埠九湾的哪吒文化发展,还提出过一些建议,哪吒闹海传说已成非遗项目,希望哪吒文化能成为蚌埠的一张名片,也欢迎大家到蚌埠来走一走,看一看。
杨斌扮演哪吒的剧照
现今,《哪吒》系列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等优秀国产动画作品持续涌现。杨斌认为,哪吒的形象随时代变迁,一路走来,经久不衰,希望有更多传统文化IP“火起来”。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魏鑫鑫 摄影报道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