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鼠被猫叼着老老实实,一旦被人抓住就呲牙咧嘴挣扎咬人?

B站影视 2025-02-07 09:32 2

摘要:记得小时候,粮食尤其是玉米收获后就堆积到院子里,等到冬天价格比较合适的时候再出售。但这种行为无疑是给老鼠屯粮。起初,老鼠还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的啃下玉米粒搬到自己的洞穴中,久而久之,它们越来越大胆,竟敢白天在院子里偷玉米,旁若无人。

记得小时候,粮食尤其是玉米收获后就堆积到院子里,等到冬天价格比较合适的时候再出售。但这种行为无疑是给老鼠屯粮。起初,老鼠还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的啃下玉米粒搬到自己的洞穴中,久而久之,它们越来越大胆,竟敢白天在院子里偷玉米,旁若无人。

为了教训它们,我妈从亲戚家借来了一只猫,自此,有趣的故事开始了。

深夜是猫鼠大战的主战场,但是我们几乎是看不到的。不过,白天的猫鼠狭路相逢也很精彩,毕竟当时的猫到我家时,老鼠太多了。估计老鼠也想反其道而行之,晚上猫最精神时减少出门次数,白天趁机去摸鱼。

但是摸鱼是有风险的,我多次看到老鼠被猫堵在一个角落里欲哭无泪,当然最多的画面是猫叼着老鼠,老鼠非常的温顺,我想猫可能是在向其他躲在角落里的老鼠示威。

但人抓老鼠可就不一样了,我抓过一次,用扫院子的大扫帚疯狂的追赶拍击,老鼠还敢跳起来准备咬我,最终精疲力尽被我拍倒在地时,我拿着它的尾巴拎起来它还不断的调转身体甚至是仰卧起坐嘴里发出吱吱的叫声企图咬我。

按理说,我比猫可大多了,为啥猫叼着老鼠跟我拽着老鼠,它的反应截然相反呢?原来是猫更懂老鼠。

人和猫抓老鼠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位置,人往往怕被咬会去拽老鼠的尾巴,而猫叼老鼠只叼它的后颈。

你可别小看这个位置,猫叼老鼠的位置可不是随便选的!它们的尖牙正好咬在老鼠后脖颈的“命门”上——这个位置有根关键神经(类似人的“后颈皮”),一咬下去,老鼠就像被拔了电源线,瞬间全身僵直、心跳减速。

说白了,这就是动物界的“点穴大法”。

**举个栗子**:你小时候被爹妈拎后脖颈提溜起来时,是不是也瞬间老实了?老鼠被猫叼住的感觉,比这酸爽100倍!也就是说只要你敢,捏住老鼠的后颈,它也得变得老老实实的。

猫的唾液、爪垫、甚至掉下来的毛,都自带“死亡警告气味”。老鼠一闻到这些味道,DNA里祖传的恐惧基因立马启动,满脑子只剩一句话:“完了!祖宗说的吃鼠狂魔来了!”

科学家们曾经进行过实验,研究人员将一滴猫尿涂在鼠笼角落,原本活蹦乱跳的小鼠突然僵在原地,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连最爱的奶酪都视而不见。这滴不足0.1毫升的液体,为何能让老鼠瞬间丧失行动力?

科学家的显微镜揭示了答案——猫的气味分子早已进化成一套精准的“精神核武”,直击老鼠的生存命门。而这套“精神核武”主要包含了“三大恐怖分子”。

首先是MUP蛋白,它是尿液里的“死亡通知书”。猫尿中富含主要尿蛋白(Major Urinary Proteins, MUPs),这类蛋白质是哺乳动物最古老的信息素载体。2000年《科学》杂志的研究发现:

专属性恐惧触发器:小鼠嗅到猫MUP后,下丘脑室旁核的c-Fos基因(恐惧标记物)表达量激增300%。

剂量决定生死:即使将猫尿稀释到百万分之一浓度,仍能引发小鼠僵直反应(2015年《化学生态学》数据)。

分子机制:MUP蛋白通过与小鼠犁鼻器中的V2R受体结合,直接激活大脑恐惧中枢——杏仁核,形成“闻到即危险”的条件反射。也就说就一泡猫尿就足以支配老鼠来自骨子里的恐惧了。

其次是唾液的“猎杀宣言”。猫唾液中特有的含硫氨基酸“Felinine”,在空气中氧化后会产生类似硫磺的刺鼻气味。2010年《自然-通讯》研究证实,猫的唾液对老鼠都有着来自于基因的威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跨物种威慑力:将合成Felinine喷洒在实验鼠活动区,其探索行为减少82%,进食量下降57%。

行为操控大师:接触Felinine的小鼠会主动避开开放区域,选择狭小密闭空间(生存策略指数提升2.3倍)。

进化心机:这种气味分子还能标记领地,让老鼠形成“此处有猫”的空间恐惧记忆,效果持续长达72小时。也就是说即使猫没有撒尿,打个喷嚏喷出的唾液就足以让老鼠瑟瑟发抖了。

第三是皮脂信息素:毛发的“恐惧GPS”。猫皮肤分泌的角鲨烯(Squalene)和皮脂酸构成了独特的气味指纹。早在2018年《行为神经科学前沿》的实验就对猫的毛发对鼠类的克制能力做了实验。研究发现有猫摩擦过的地方,小鼠接触次数减少了91%,同时如果母猫在怀孕期间接触到了猫毛的信息,子代小鼠即使从未见过猫,也会对类似气味表现出过度警觉。

当然,这三大恐怖分子之所以对老鼠有效,要源于老鼠有一套发达的嗅觉系统,老鼠拥有哺乳动物中最发达的嗅觉系统,其鼻腔内两套探测器各司其职:

主嗅觉系统(MOS):识别普通气味,如食物、同伴信息。

犁鼻器系统(VNO):专门检测信息素,与杏仁核直连的“恐惧专线”。

研究发现,当猫的MUP蛋白进入犁鼻器,信号传递速度比普通气味快5倍,确保在0.3秒内触发全身僵直(2017年《神经元》研究)。除此之外,老鼠还给猫专门开了神经通路的“死亡快车道”,因为猫气味分子的信号在老鼠大脑中走的是VIP通道:犁鼻器 → 杏仁核中央核 → 下丘脑 → 脑干。

这条通路绕过了需要理性分析的大脑皮层,直接激活战斗/逃跑反应。实验显示,人为阻断该通路后,小鼠对猫尿的恐惧反应消失(2021年《细胞报告》)。

老鼠怕猫这是刻在基因中的,这不仅仅是猫咬住了它的后颈,还来自于猫三个恐怖分子给老鼠施加的压力,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精神核武”。

而人从来就不是老鼠的天敌,虽然人鼠大战已经持续了上万年的时间,但它们依然在人类的栖息地里活得好好的,对人也没有骨子里的恐惧,而且人抓鼠的尾巴反而给了鼠攻击的机会,所以,遇到老鼠直接打死即可,切勿模仿喵星人。虽然老鼠不怕人,但人聪明啊,如今的科学家正在模仿猫的化学武器开发新一代驱鼠剂。一种基于MUP蛋白的缓释凝胶,在粮仓实验中实现92%的鼠类回避率——或许不久后,人类也能拥有“猫之威慑”。

最后友情提示:抓鼠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徒手一时爽,打针火葬场。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工具(或专业喵)吧!

---

#### 参考文献(节选)

1. Papes et al. (2010). The vomeronasal organ mediates interspecies defensive behaviors. *Nature*

2. Ferrero et al. (2011). Detection and avoidance of a carnivore odor by prey. *PNAS*

3. Dewan et al. (2018). Non-redundant coding of aversive odours in the main olfactory pathway. *Nature*

4. Li et al. (2022). Trans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predator odor aversion. *Science Advances*

来源:猎奇动物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