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回老家过年,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农村孩子的教育,正在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彻底崩盘——我自己作为一个从农村靠读书读出去了的人,更为他们心痛。
这次回老家过年,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农村孩子的教育,正在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彻底崩盘——我自己作为一个从农村靠读书读出去了的人,更为他们心痛。
平日里我们都在说城市里的孩子上学太卷太累,但一对比才发现:城里孩子是一种幸福的累,农村孩子是一种绝望的快乐。城市孩子的累,是奔向未来的辛苦;农村孩子的乐,是看不到未来的麻木。城市的孩子,累在选择太多;农村的孩子,乐在没有选择。城市的孩子,是带着希望负重前行;农村的孩子,是在无奈中轻装漂流。
1⃣️不只是成绩差,而是彻底掉队。
以前,农村孩子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还能和城市孩子拼一拼,大家都用同样的课本,上同样的课程,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是到了高中、大学。而现在,差距已经提前到了小学,甚至幼儿园。
今年回家,随便问了几个亲戚家孩子的成绩,发现他们连基本的数学运算都磕磕绊绊,英语发音跟他们的老师越学越坏,阅读能力更是惨不忍睹。城市孩子早就习惯了用 iPad 做逻辑训练题,流畅阅读名著,而农村的同龄孩子还在磕巴着拼音读故事书。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这种落后。
2⃣️电子产品可能会毁了一代农村孩子。
如果说城市家长还知道“限屏”“护眼”,农村孩子几乎是彻底放飞自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带,一台手机就是他们的全部娱乐和学习工具。短视频、低幼化动画、甚至直播打赏,成了他们的日常。
城市家长在焦虑“鸡娃”、报奥数班、学兴趣班、学编程、锻炼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而农村孩子每天沉浸在“某音”的低智娱乐里,被各种抽奖、网红、喊麦洗脑,连写作业都敷衍了事,有的孩子连基础的字都认不全,却能把某个主播的直播口号倒背如流。
当深层次探讨这个问题时,会更让人为他们心痛,因为这些孩子不是天生沉溺,而是被困在精密设计的算法陷阱里。某音之类的平台用15秒的即时快感,摧毁了本就脆弱的专注力。
在某个亲戚家,我目睹7岁女孩因为手机被没收,用头撞墙的骇人场景——这已不是简单的网瘾,而是触目惊心的数字毒品依赖。
那个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满脸愁容跟我说:"娃现在只听手机里的,我们说话不管用了。"面对她我也只有无力感,他们两口子远离家乡务工,非常辛苦、也是为了孩子和老人,然而却遭到了无辜的反噬,恐怕也等不到社会层面解决这个问题。
这对初中文化的两口子,面对算法工程师精心设计的成瘾机制,如同赤手空拳对抗装甲军团。
当天还有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我的表弟也在我家拜年,他刚1岁的女儿,每天都是被同是大学生的爷爷、奶奶、我表弟弟妹一起围着转,教育已经细化到孩子打翻瓜子盒、要不要扫、如何培养专注力,这个饮食的盐要不要去掉、培养清淡的味觉,同时培养几门语言,一家人如何回应孩子的表达、培养安全感等等。
区别何止天上地下。
3⃣️“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家长放弃,孩子自暴自弃。
我发现,农村家长的态度也已经彻底变了。
以前的农村父母,再穷也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再怎么苦都会逼孩子好好学习。可现在,很多家长自己就信奉“读书无用论”——反正考不上好大学,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
“我家孩子不爱读书,随他去吧。”
“考不上大学也没事,反正现在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
“村里某某初中没毕业,现在开直播赚得比上班还多。”
这些话,是我这几天回家听到最多的。我回了句:确实近年来大学生不如以前那么好找工作,但情况需要细化:
1)找不到工作的是大学生(以及准确来说,很多大学生所说的找不到工作,其实意思是“找不到他认为的跟他的学历匹配的工作”),但是“高薪”和“还可以”的工作也仍然绝大多数还是大学生拿到的,比如我自己所在的行业,哪怕今年这样的光景,还有寒门工程师直接拿到了百万年终奖的。
2)万一以后经济好了、高薪岗位的数量又变多了呢?早早决定不读书,是否太仓促。
3)即使经济崩盘,所有读书人都找不到好工作了,读书也并不是无用,明辨是非、逻辑思维、更好的理解世界/关系/道德/规则等,都需要靠读书培养。
然而没用,他们会回到那句万能的“反正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我们这一代的农村孩子,至少还有一部分通过高考走出来了。但现在的农村孩子,恐怕连“逆袭”的机会都要被剥夺。城市孩子接受的是精英化教育,而农村孩子正在被放弃。教育资源的差距越来越大、家庭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孩子自身的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加分裂的社会:城市精英继续向上,农村孩子彻底失去竞争力,连追赶的可能性都没有。
农村孩子的教育困境,不只是家庭的问题,也不是孩子自己的责任,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刮骨疗毒。
这无疑会是一项艰辛的大工程,乐观的人也可以对此保持期待。然而眼前的这些农村孩子却是等不到这一天了。
来源:坤家的ak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