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赫德与船家女阿姚的7年禁恋,只是一场欲望的交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12 06:00 6

摘要:1855年的宁波夏日,潮湿闷热,英国领事馆见习翻译赫德的内心同样燥热难忍。这座通商口岸仅有22位外国居民,相比不甚舒适的居所,肉体的苦闷更为要命。他在日记中坦白:“我渴望有女孩在房中,高兴时便抚摸她……这里的一夫多妻制解决了烦恼,英国女孩可不会容忍这些。”怡和

1855年的宁波夏日,潮湿闷热,英国领事馆见习翻译赫德的内心同样燥热难忍。这座通商口岸仅有22位外国居民,相比不甚舒适的居所,肉体的苦闷更为要命。他在日记中坦白:“我渴望有女孩在房中,高兴时便抚摸她……这里的一夫多妻制解决了烦恼,英国女孩可不会容忍这些。”怡和洋行的代理人帕特里奇船长给赫德指点“洋人在大清过上高等生活的标配之一就是享有这里的女人,她们是会行走的商品。”之后,赫德花费125洋元在买办商人手里购得船家女阿姚,这是他在大清的第一个女人。

阿姚,生长于中国沿海船家,自幼受海风洗礼,身形匀称饱满。在给英国友人的信中,赫德描述阿姚是“体态丰盈的船家女,皮肤如绸缎般细腻”,称赞她“举止得体,性情温厚”。绚烂而短暂、放荡而节制的异国艳遇,是赫德最初对自己与阿姚关系的定位,他原计划于四年任期满后便返回爱尔兰,在故乡人面前夸耀这段东方奇遇。但赫德没有料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禁恋正悄然变化

在与阿姚的亲密接触中,赫德沉迷于她独有的体香,激烈与缠绵让他迷失。欢愉过后,二人依偎着学说宁波土话,这日常琐碎却充满温情的画面,一点点侵蚀着赫德原本功利的心。传教士的使命感逐渐淡化,祈祷时间一再缩减,他甚至打消了返回贝尔法斯特的念头,忙着为阿姚购置丝绸,学唱宁波民谣,向友人炫耀“我的中国生活比你们更真实”。

但人这一生,美妙总是短暂的。阿姚怀孕后,赫德的态度骤变。他将怀孕视为“麻烦”,将她送往澳门待产,在信中抱怨:“她竟向我索要额外生活费,这贪婪令人心冷。”更讽刺的是,在阿姚分娩期间,赫德转头就与广州歌女阿依成为露水夫妻,还一起骑马去城外散心。但在看到长子赫伯特的混血面孔后,赫德崩溃道:“这孩子的蓝眼睛像我,但黑发属于东方……我无法抛弃我的骨血。”愧疚感促使他抛弃阿依,重返阿姚身边,但二人的裂痕却已埋下。

海关职员马士曾要为赫德作传,后者表示自己会把70卷日记中无用的部分删去。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推测,这是赫德爱惜羽毛,删去那些有损他正面形象的日记内容。根据赫德余下的日记线索,及他与伦敦代理人金登干的通信看,赫德与阿姚的关系大约持续到1864年。阿姚为他生下二子一女,分别是长子赫伯特、长女安娜、次子阿瑟。3个孩子被秘密送往英国寄养,赫德持续向英国汇款抚养子女,通过照片关注他们成长,称其为“被监护人”。

赫德1863年11月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常年待在中国,再未与阿姚见面。3年后,赫德借休假之机返回英国,与18岁的表妹赫斯特·布莱顿闪婚。二人结婚前仅有书信往来,根本没有感情基础,完全出于社会地位和家族期望的考量。当携妻返回中国时,赫德在日记哀叹:“婚姻生活侵占了我的书房时间……赫斯特不懂中文,她永远无法理解我的东方灵魂。”

1875年,深陷神经衰弱的赫德在给密友金登干的信中首次流露痛悔:“安娜的眉眼让我想起阿姚,那是我见过最可爱、最有理智的东方女性,是我毁了她的人生吗?”1882年,赫丝特携子女返英后,赫德又在日记中幻想“若当年娶阿姚为妻,人生或更圆满”。至于阿姚的结局,赫德声称她在1865年产下次子后难产而死。但此说法存疑,也许赫德在筹备婚礼前将她抛弃,也许她在广州另嫁他人,或回到宁波老家。

船家女阿姚作为被物化的个体,一个“行走的商品”,最终在赫德的忏悔中被升华为“理想东方女性”。但这仅仅是来华洋人感动自我的浪漫化想象,他的挣扎与选择,有对个人欲望的追逐,也有对社会规范的妥协。而阿姚之外,是那个旧时代更多底层女性的无奈与抗争,消逝于历史洪流,留不下一丝痕迹。

参考资料:赵柏田《帝国的迷津》、费正清等《赫德日记》研究

来源:阿木说故事头条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