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后重新在国内登顶,离全球市场还远吗?摘要:在Deep seek爆火的春节档,很多人忽视了科技界的另外一个细节:华为手机时隔五年后重新在国内登顶。这是否意味着,那个曾经在国内外市场所向披靡的华为又回来了?
文/每日资本论
在Deep seek爆火的春节档,很多人忽视了科技界的另外一个细节:华为手机时隔五年后重新在国内登顶。这是否意味着,那个曾经在国内外市场所向披靡的华为又回来了?
近日,据Counterpoint数据,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在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3.2%的情况下,华为时隔5年,以18.1%的成绩位居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市场份额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小米(17.2%)、苹果(17.1%)、vivo(16.3%)、荣耀(13.6%)、OPPO(12.5%)。
此外,2025元旦过后,华为手机的巨幅广告牌便在香港、迪拜、马来西亚等城市的核心地段亮相。这一现象迅速引发外媒关注,被解读为华为正在重返全球市场。
华为手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核心因素便是受到中端Nova 13系列和高端Mate 70系列发布的推动。关心国产手机发展的消费者或许早已发现,2023年,华为手机便已重返全球前五,国产化率从25%提升至95%。
之后,Mate XT 非凡大师、Mate 70系列和Mate X6系列等多个热门手机系列,几乎款款爆品。这些产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性能、通信、影像、系统生态等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性的提升。
公允地讲,华为手机能够重回国内手机王座实属不易。要知道,2019年华为手机全球销量累计达到了2.4亿部,超越苹果、仅次三星,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彼时,华为、苹果、三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但美国的一纸芯片禁令打乱了华为手机的全球计划。在科技制裁的阴霾下,高通、英特尔等纷纷切断对华为 5G 高端芯片的供应,台积电也终止代工服务,华为瞬间陷入无芯可用的艰难境地,只能依靠库存的麒麟芯片勉强维持。紧接着,谷歌停止对华为手机的 GMS 服务以及安卓系统支持,使得华为海外手机市场遭受重创,销量直线下滑,全球市场急剧萎缩。
2020年,包括手机在内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达到4829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54.2%。但到2022年,这项数据减少至2145亿元。也因此,很多人担心华为将一蹶不振。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2014年,美国就用“长臂管辖”迫使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国巨头企业阿尔斯通被肢解拆分。
手法与对付华为如出一辙。先把阿尔斯通锅炉部全球负责人皮耶鲁奇关押了5年,然后迫使对方屈服,交巨额罚金,并被美国公司分拆收购。而华为选择了更为艰难的道路,硬刚。
那么,重回国内第一的华为手机,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大展宏图吗?
众所周知,华为被美国禁芯之后,不得不将荣耀拆分出去,但随后便启动了"南泥湾计划"——3年内完成13000种元器件替代开发。显示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决心。
而且在2019年HarmonyOS首次发布后,华为不断更新鸿蒙系统。2023年8月4日华为推出纯血鸿蒙(HarmonyOS NEXT),标志着鸿蒙系统抛弃了Linux内核及安卓开源项目(AOSP)等代码,仅支持鸿蒙内核和鸿蒙系统的应用,不再兼容安卓应用。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HarmonyOS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23年第一季度的8%,显著增长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17%,正式超越了苹果iOS,成为中国市场上的第二大操作系统。目前,已有超过9亿台设备装载了HarmonyOS。
换言之,在软件方面,华为有了与国际巨头直接对话的资本。
另一方面,华为在自主研发芯片方面也持续发力。事实上早在1991年,华为就开始了芯片研发。2014年:华为发布麒麟920芯片,这是业界首款商用LTE Cat.6的SoC,助力华为手机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此后,麒麟系列芯片不断升级,性能持续提升。
2019年,华为推出了麒麟990 5G芯片,这是业界第一款7nm+EUV旗舰5G SoC,首次将5G Modem集成到SoC芯片中,支持NSA/SA双架构和TDD/FDD全频段,实现了5G技术的重大突破。2020年,华为发布了麒麟9000芯片,这是全球首款5nm 5G SoC,代表了华为在芯片技术上的巅峰之作。
不过,华为手机与麒麟芯片真正引爆点,还是在2023年的华为Mate60系列开始后。彼时,华为在Omdia的全球手机厂商榜单中位列第十,市场份额微薄,仅占2%。但同年8月,华为发布了搭载自研5G芯片麒麟9000s的Mate 60系列,这一里程碑式的产品不仅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更彰显了华为在科技领域的实力与韧性。虽然芯片性能还有提升空间,但华为通过软硬件间的合理调控,让手机运作丝滑,也由此,华为手机销量迎来了快速增长。
2024年,Mate70系列的发布,华为在芯片方面不再遮掩,而是大方承认称旗舰机型的所有芯片都具备国产能力。
与此同时,华为还在系统、汽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全面突破。自研麒麟芯片的成功突围以及鸿蒙系统的崛起,让华为成功摆脱外部技术掣肘,这是华为手机重新夺回第一最重要的支撑。
但华为手机要重新挤进国际第一阵容,将面临多方面的复杂挑战,需在技术、市场、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突破。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限制。受美国实体清单限制,华为无法获取高端芯片(如5G芯片)和先进制程代工服务(如台积电),导致旗舰机型长期依赖库存或降级方案(如4G版本),削弱了与苹果、三星的技术竞争力。
而无法预装GMS(谷歌移动服务)仍是海外市场的致命短板。用户对Google Play、YouTube、Gmail等应用的依赖导致华为手机在欧美市场吸引力大幅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去美国化的供应链(如国产芯片、射频组件等)需要时间,短期内可能面临性能或成本劣势。例如,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与台积电5nm/3nm存在代差,影响旗舰机性能表现。
不容忽视的是,头部品牌壁垒加深。比如三星手机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屏幕、存储、芯片)和全球化渠道,在中高端市场地位稳固。苹果则利用iOS生态黏性极强,高端市场用户忠诚度难以撼动。而国内的小米、OPPO、vivo等品牌通过性价比和本地化策略已抢占华为原有的中端市场份额,尤其在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
此外,华为因制裁导致的“技术降级”可能被海外用户贴上“落后”标签,需通过创新重新建立高端形象(如折叠屏技术突破)。
敲黑板!虽然在国内市场鸿蒙系统快速崛起,但不得不说,海外用户对Android依赖度高,鸿蒙需构建完整的应用生态(如吸引主流海外APP适配),并说服开发者长期支持。尤其是,欧美市场对数据隐私的敏感性可能引发对鸿蒙系统的监管审查。
还有一个隐忧在于,华为在5G专利和技术上领先,但受制于芯片断供,无法在手机端充分体现优势,反而被三星、苹果通过整合高通/自研芯片抢占5G市场。
渠道与合作伙伴信任重建也是需要跨过的坎。由于欧美运营商曾因政治压力终止与华为合作,重启合作需克服政策风险和信任重建,例如证明设备无“安全风险”。而因制裁华为的海外线下门店和售后网络收缩,需重新投入资源重建渠道,面临成本压力和竞争对手的排他性协议。
不过说到底,华为手机要在全球市场重回第二名,最主要的掣肘还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抛开这一点,以华为手机在软硬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未来重构全球手机格局。期待那一天早点到来,更希望中国科技界能推出更多自主创新的科技产品。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
来源:每日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