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咱中国北方有个叫鄂尔多斯煤田的地方吗?地底下埋着一层“黑宝藏”:煤层厚得可以垂直堆起300层楼那么高,面积更夸张,足足有9.3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等于半个英国的大小。
你知道咱中国北方有个叫鄂尔多斯煤田的地方吗?地底下埋着一层“黑宝藏”:煤层厚得可以垂直堆起300层楼那么高,面积更夸张,足足有9.3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等于半个英国的大小。
再来看看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煤田,煤层长度直接拉到1800公里,横跨五六个州!这些“地下巨无霸”让人只能拍拍脑袋惊叹:它们真是几百万年前的植物“堆”出来的吗?
植物变成煤的说法我们耳熟能详,可当煤层动辄几百米厚、成千公里宽时,它们的“出身”就显得没那么简单了。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听过这个说法:煤炭是远古时期的植物堆积后,通过漫长的地质运动变成的。所以,基本上可以说煤是植物“尸体”炼出来的,说得更文艺点儿,那就是“亿万年前的植物遗志”。
这么听着好像也没啥问题。毕竟我们都知道,在远古的地球上,森林遍地、绿意盎然。别看现在的亚马孙、东南亚热带雨林这样的地方已经绿得让人羡慕,但和远古时期的大森林比,那简直小巫见大巫。
那个时候的植物有多疯狂?举个不太严谨但生动的例子,有人说,那种叫蕨类植物的“远古树木”可能比现在的摩天大楼还多。
不过,关键问题是,这些植物虽然多,但真的能多到“堆”出900米厚的煤层吗?而且还能一直延展上千公里,你不觉得这事儿怪怪的?
据科学家推测,形成1米厚的煤层,差不多需要10米厚的植物堆积。没错,植物想变成煤,中间是要缩水的,就像你把一整团棉花塞进抽真空袋,体积“嗖”一下变成了几分之一。那如果是900米厚?好家伙,大概需要9000米厚的植物!
9000米是个什么概念?咱们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也才1万多米深。想象一下,这等于在地表铺了一整座“植物海沟”。
更何况,煤田的“神秘”还不止厚——它面积还大啊!就拿咱们开头提到的鄂尔多斯煤田,面积高达93000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北京市那么大。这事儿光想想都让人抓头发了:就算你说那些植物疯狂疯长,那它们能每一个地方都长到绵延千里,填补每一个空隙吗?这其中除了植物,地球有没有干点别的“幕后工作”?
植物确实是煤形成的主角,但它们不是单打独斗,煤的形成其实还是一场地质环境和时间的超级大联手。
简单点说,很多煤田的形成归功于一种神奇的“湿地泡菜”效应。科学家认为,当远古的植物死掉后,在低氧的湿地环境里,腐烂得特别慢,就像放冰箱的蔬菜,好几天都不会坏。植物尸体越堆越多,长期被泥沙掩埋后,加上地壳板块运动的推波助澜,最后高温高压一作用,就把植物变成了煤。
而那些动不动厚达几百米、绵延千里的煤田,很可能是因为在某段地质时期,这种湿地环境特别广阔、长时间持续造成的。
也就是说,那些厚厚的煤层,可能是地球几个几百万年的“沉淀”结果。而且,不止是植物,地质作用也功不可没。在板块运动作用下,很多煤田形成后还不断挤压、坍陷,这才实现了“小树枝大蜕变”。
不过,如果你正想美滋滋地盼着有一天“再多点煤田”出现,可能要稍微冷静一下了。因为这种玩“植物熬成煤”的地质大戏可是需要时间动辄以百万年计的,可以说,时间不是问题,而就是答案。
以现代全球的开发速度来看,咱搞砸一次生态环境,可能连长一棵千年老树的机会都没了,指望地球再给我们“炖“点煤,不如咱努力点留着点资源吧!说白了,煤田这东西,是地球的“古董宝藏”,虽然它们看起来又黑又不起眼,但承载的却是大自然最浪漫的长久蜕变。
来源:半解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