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喜欢重用奸臣?他们真的忠奸不分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11 17:36 5

摘要:奸臣是所有人都痛恨的,可是有意思的是古代很多皇帝身边,总是有着很多奸臣。比如,赵构身边的秦桧、嘉靖身边的严嵩、乾隆身边的和珅等等,这些奸臣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祸国殃民,可是皇帝好像弱智那样,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奸臣是所有人都痛恨的,可是有意思的是古代很多皇帝身边,总是有着很多奸臣。比如,赵构身边的秦桧、嘉靖身边的严嵩、乾隆身边的和珅等等,这些奸臣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祸国殃民,可是皇帝好像弱智那样,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难道古代皇帝真的不知道他们身边谁是奸臣吗?他们真的这么容易就被奸臣糊弄了吗?要知道古代的皇位竞争是极其惨烈的,皇子需要步步为局、处处为营,一步步拉拢大臣同时又不能引起皇上的疑心,最后才能顺利登基,在这样的斗争中胜出的,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而如此聪明的人是很难被蒙蔽的,并且他们从小就学习帝王之术,仔细研读《商君书》、《韩非子》等著作,学习如何运用权术,如何平衡众臣。可以说,除了一些类似晋惠帝那样的智障皇帝外,其他皇帝肯定能分辨忠奸的,而他们之所以喜欢用奸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

上班的人都知道,每个公司的领导身边,总是会有一些马屁精,领导虽然也知道这些人没啥大能力,可是就是离不开他们。因为,很多时候领导的压力是很大的,每天需要处理很多公务,这时候就需要放松一下,而这些马屁精就能给领导提供了很好的情绪价值,让领导十分受用。

而皇帝也是这样,他们也不能免俗,都是需要有人哄着的,而奸臣特别擅长察言观色,并且对皇帝的喜好了如指掌,这样一来,就总能恰到好--处地恭维皇帝,让皇帝十分开心。而如果离开了这些奸臣,皇帝就会感到怅然若失,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最终还是会把他们召回来。

例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推行“相地而衰征”的经济改革,组建“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体系,高举“尊王攘夷”大旗,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然而,即便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难以抵御奸臣带来的情绪诱惑。

管仲临终前,曾反复告诫齐桓公要远离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满足齐桓公尝“婴儿肉”的猎奇心理,竟将亲生儿子烹煮;竖刁自宫以表忠心,只为能贴身侍奉;开方放弃卫国公子身份,十五年不奔父丧,只为讨好齐桓公。管仲认为,这些人违背人伦常理,不可信任。

齐桓公起初听从劝告,将三人驱逐,但不久后便因生活失去“乐趣”而深感失落。没有了易牙精心烹制的珍馐美馔,没有了竖刁体贴入微的奉承伺候,没有了开方挖空心思的讨好,齐桓公坐卧不宁,最终不顾管仲遗训,将三人召回。

结果,当齐桓公病重,身体每况愈下,已无力掌控朝中局势之时,那曾经被他视为能带来愉悦的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露出了他们隐藏已久的狰狞面目。他们发动政变堵塞宫门,将其幽禁于宫中。一代霸主竟被活活饿死,尸体停放67天,直至腐烂生蛆变臭才被入殓。

在封建统治体系中,皇帝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有些事情却不宜亲自出面,他们需要维护自己宽厚仁德的人设。此时,奸臣便成为了皇帝推行不得人心政策、铲除异己的“白手套”,帮助皇帝干那些见不得光的“脏活”,事后还能成为皇帝平息民愤的“替罪羊”。

唐朝时期,武则天以女子之身颠覆李唐社稷,建立武周政权,这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遭到了诸多势力的反对。为巩固统治,武则天需要有人替她铲除异己,打压反对势力,来俊臣等酷吏便应运而生。

来俊臣发明了“突地吼”“见即承”等骇人听闻的刑具,创立“告密”制度,大兴冤狱。他罗织罪名,构陷李唐宗室、朝中大臣,制造了无数冤案,让满朝文武人人自危。在来俊臣的残酷镇压下,反对武则天的势力被有效遏制,但酷吏的暴行也引发了民怨沸腾。

当统治逐渐稳固,武则天又把来俊臣推出去,让他来背黑锅将其处死,自己再装出一副被蒙蔽的样子。酷吏被处死,人们发泄了怨气,同时又会高呼皇帝英明!这样一来,对手被酷吏除掉了。同时,斩杀酷吏又为自己赢得了民心,一举两得。

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沉迷于艺术创作,追求奢靡生活,一心想要修建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艮岳”。然而,在百姓生活困苦、国库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大规模修建园林必然会引发民怨,招致舆论谴责,此时,宰相蔡京提出“丰亨豫大”的理论。

他打着皇帝的旗号,巧立名目,疯狂搜刮民脂民膏,为修建“艮岳”提供资金。百姓对蔡京恨之入骨,却不知这一切若无宋徽宗的默许,根本无法实现。当民怨积累到一定程度,宋徽宗只需稍加暗示,便能将责任推给蔡京,从而保全自己的“圣明”形象。

在皇帝眼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自然就是自身皇位的稳定,谁要是威胁了自己的皇位,就算是自己的至亲,也会毫不留情地将其除掉。比如,春秋时期的商臣为了王位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楚成王;草原霸主冒顿单于用箭射杀了父亲头曼单于;汉武帝稳固皇位杀死了儿子刘据等等。

皇位就是每个皇帝的逆鳞,任何人都不能触碰,而奸臣就可以为皇帝稳固皇位。因为,无论皇帝多么能干,都不可能一个人治理天下的,他必须要和官僚集团合作,而官僚集团是一个庞大的集体,人多了自然就会拉帮结派,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

当这个集团过于庞大时就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合力,自然会威胁到皇帝,甚至废除皇帝都不是难事。所以,历朝历代都严厉禁止官员结党,而奸臣就恰恰可以很好地制衡文管集团,让他们的力量不会过于庞大。

同时,奸臣的名声不好,他们也知道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就只能依靠皇帝,这样就会全心全意地为皇帝卖命,皇帝指哪他就会打哪里。从而可以确保朝堂中的势力互相制衡,谁也没法一家独大。并且,皇帝还会故意挑拨奸臣和官员斗,因为只有大臣们斗得越凶,皇帝的位子越稳。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为首的严党与徐阶等清流势力相互争斗。严嵩父子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却能得到嘉靖皇帝的庇护。嘉靖皇帝沉迷修道,长期不上朝,但他深谙帝王之术,通过放任严党与清流相互倾轧,坐收渔利。

严党势力膨胀时,嘉靖皇帝便默许清流弹劾严嵩,打压其气焰;清流占据上风时,他又扶持严党,防止一方独大。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嘉靖皇帝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将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让他们任何一方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奸臣犹如毒瘤一般,在各个朝代都时有出现。可以说,奸臣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它是皇权专制这一特殊政治体制下的必然产物。只要这种制度不变,奸臣的就会一直有他的生存空间。

古代皇帝也在这些奸臣的辅佐下,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稳固了皇位,也有的玩脱了,让奸臣一家独大,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可是,最终为奸臣的所作所为买单的还是广大的百姓,他们承担了所有的奸臣和皇帝犯下的恶果。

皇帝在奸臣的挑唆下,每一次好大喜功都会让无数百姓死于战场,失去了宝贵的性命;每一次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花园,都会让无数老百姓饿死累死在劳役之中;每一次加征税赋,也都让无数百姓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他们的声音无人理会,仅仅成为了历史中那一句句微不足道的呐喊。

来源:陈贤毅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