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有许多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有效利用保护区手机App智慧巡护系统、无人机监测巡护、红外相机监测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资源监控网络,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监测能力。特别是近几年
2020年1月7日,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雪豹的影像,填补了保护区无雪豹影像资料的空白;
2021年1月7日,在取回来的红外相机中,再次拍摄到雪豹踪迹,其中一台相机更是捕捉到了珍贵的三只雪豹同框画面;
截至目前,保护区先后监测到雪豹影像累计达90余期,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雪豹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这段文字来自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在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对雪豹重点监测下收获的成果介绍。
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有许多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有效利用保护区手机App智慧巡护系统、无人机监测巡护、红外相机监测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资源监控网络,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监测能力。特别是近几年对雪豹的监测和记录,为我市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填补了多项空白。
300余台“秘境之眼”捕捉野生动物踪迹
保护区总面积10.79万公顷,涉及大通县宝库、青林、青山、向化、桦林5个乡。保护区内平均海拔4000多米,这里有高山、湿地、温泉,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为了更好地捕捉到“野生精灵”的踪迹,更好地了解、保护它们,合理架设红外相机至关重要。
市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负责人介绍道,从2019年8月开始,保护区管理局利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2020年3月底,工作人员在回收红外相机查看视频时发现,当年1月7日,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这是西宁市周边首次发现雪豹踪迹,填补了保护区无雪豹影像资料的空白。
从那之后,雪豹的踪迹时常在保护区的红外相机中出现。工作人员通过这些“秘境之眼”更好地了解雪豹的习性和分布等,为将来有针对性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素材。除了雪豹外,保护区内的荒漠猫、兔狲、赤狐等珍稀野生动物更多频次地“走进”相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根据监测显示,保护区内雪豹、荒漠猫、马麝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市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定点红外相机、无人机高清相机等地基监测技术与设备,可从物种、群落、景观和生态系统等不同角度对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时序、多层次的全面监测与系统研究,对更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状况,分析典型区域、重要类群的中长期变化态势十分有帮助。
截至目前,通过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分析研究,加大巡护密度,增设巡护路线或观测点,增加巡护频次,前后共布设红外相机300余台。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白臀鹿、马麝,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藏雪鸡、蓝马鸡、赤狐、狼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全面填补了大通县野生动物影像的空白,从2012年记录的178种野生动物资源增加到目前223种。同时还充实了野生植物本底数据,植物资源也从2012年的612种增加到如今的628种。
数字赋能实现高水准生态巡护
从靠人的脚步丈量,到利用手机App智慧巡护,我市的生态巡护在数字化赋能中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市充分运用数字生态巡护模式,在做好传统保护区巡护执法的基础上,依托保护区项目建设,通过建设手机App智慧巡护监测系统、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监测和视频监控等,形成了保护区“天、地、空”一体化信息平台,使巡护管理更加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有效提升了保护区巡护执法能力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保护区巡护员总巡护里程达12万公里。这一步步的脚印,形成一道无形的保护墙,默默守护着这些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为了形成共享的联动机制,我市持续加强部门联动执法检查,多部门联合打造全省首个生态警务室,通过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联合执法检查、森林防火检查,严厉打击了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去年,市林草局着力开展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通过专业评估,保护区林地面积不断增加,人为干扰程度不断缩小,野生动物生境范围不断扩大,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趋于稳定,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得分为90.2分,等级为Ⅰ级,经综合评定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为“优”。
监制:刘幸海
责编:寇荣
编辑:冯丽晨、赵洪启
来源:夏都西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