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严济慈(1901—1996),浙江东阳人。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严济慈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重要奠基人。他一生追求真理,爱国情深,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
严济慈(图源:金华市图书馆)
严济慈(1901—1996),浙江东阳人。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严济慈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重要奠基人。他一生追求真理,爱国情深,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
“让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
1901年,严济慈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体谅父母辛苦的严济慈从小刻苦读书,勤学上进。从未学过数学的严济慈,一次拿着父亲从外地带回的《笔算数学》,反复琢磨演算,竟读通了这本书,从此他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14年2月,严济慈考取东阳县立中学第一名。他的老师、著名翻译家傅东华经常介绍他去参加征文竞赛,严济慈几乎每次都得奖。傅东华还为他取字“慕光”,勉励他发奋读书,追寻梦想。
1918年夏,严济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起初读商业专修科,后来他因志趣在自然科学,又转数理化部。大学期间,严济慈成绩优异,经老师推荐,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和东南大学暑期学校的兼课数学老师。在校期间,他还担任学校《数理化》杂志主编,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南京高等师范的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严济慈积极参与,在心中播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1923年夏,他同时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部和东南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23年8月,严济慈与东南大学第一位入学的女生、五四运动时期南京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张宗英订婚。10月,他依靠著书的稿酬、兼课的酬金,以及恩师何鲁、熊庆来、胡刚复三位教授和未来岳父的资助,前往法国留学。严济慈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考取了巴黎大学微积分学、理论力学、普通物理学三张主科文凭,并获得数理教学硕士学位,这在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未有过,一时传遍校园。严济慈参加物理口试时的主考官是著名物理学家夏尔·法布里教授,他对严济慈的出色表现尤为关注和欣赏,欣然接受严济慈到自己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的请求。在法布里的指导下,严济慈于192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法布里对严济慈的研究成果非常满意,在法布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第一次出席法国科学院会议时,他宣读了严济慈的博士论文,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严济慈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精确测定石英压电定律“反现象”的科学家,也成为第一位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严济慈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个念头就是以学报国。7月底,在回国的邮船上,严济慈结识了国民党元老、留法生物学家李石曾和留法美术家徐悲鸿。徐悲鸿倾慕严济慈的才学并为他画了一幅素描画像,还在画像下方题写了一行法文小字“致我的朋友严济慈——科学之光”。“科学之光”既与严济慈的字“暮光”相呼应,又精准地体现了他在光学研究领域的深耕与成就,更表达了徐悲鸿对严济慈以“科学之光”照亮当时暗夜前行中国的祝愿,后来这幅素描一直放在严济慈的书房里。
回国后,严济慈立即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同时受聘于4所学校。然而,国内的时局很不稳定,他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开始第二次赴法学习深造。临行前,严济慈说:“我这次再去巴黎,为的是更加充实自己,回国后要让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到我儿子他们这一代,就不用再到外国去留学了。”在两年紧张的研究工作中,严济慈共发表了7篇论文。1929年,严济慈在居里夫人实验室完成了干涉现象的测量,在他离开巴黎回国前,居里夫人将一些放射性氯化铅送给严济慈,用于支持他在中国开展放射学研究工作。
“为神圣的抗战奉献绵薄之力”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灾难。此时,严济慈正在法国出席巴黎国际文化合作会议,在讨论保护各国古代文物的议案时,严济慈走上讲台,义正词严地表示,就在我们讨论保护各国文物古迹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已扬言要轰炸北京。他发出呼吁:“北京是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都,我提请世界舆论公开谴责日本侵略者这一毁灭文化的罪恶性企图!”严济慈每天都在打听开往中国的邮船。等待回国期间,前往法国宣传中国抗战的中共负责人吴玉章,希望获得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郎之万教授的支持,以便在法国宣传中国的抗日事业。郎之万是严济慈的老师,在严济慈的安排下,吴玉章和郎之万顺利会面。最终,在郎之万的帮助下,中共党组织在巴黎召开了各进步团体参加的群众大会。严济慈陪同吴玉章出席集会并担任翻译。
1938年初,严济慈终于等到回国机会。途经里昂接受《里昂进步报》的采访时,他就中国的抗战形势发表了看法,表示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第二天,严济慈的抗日言论刊登后,日本人立即对严济慈在北京的妻儿进行了监视。经朋友的提醒,严济慈决定不在上海而是香港上岸,在香港等待期间,他又由越南辗转到昆明考察。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严济慈决定把北平研究院搬迁至云南,以从事战时物理研究工作。在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严济慈克服困难,亲自动手研磨镜头、测量焦距、调试检验,他还招收培养年轻人,训练他们制作仪器,这也为后来新中国第一个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据统计,严济慈在抗战时期为前线制造了500架1500倍的显微镜、200架水平经纬仪、1000多具无线电发报机稳定波频用的石英振荡器、300多套军用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他制作的光学仪器还是我国第一批自主制造的光学仪器,打破了以往都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
1927年秋,严济慈离开巴黎回国前,推荐正在法国留学的郑大章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去工作。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郑大章于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回国后,成为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的主要科学家之一。1936年,严济慈给居里夫人的女婿里奥·居里写信,推荐助手钟盛标到他的实验室工作。1937年5月,严济慈应邀去巴黎出席国际文化合作会议,将钱三强推荐给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莱娜·居里做他的研究生……可以说严济慈是中国科学界名副其实的伯乐。
1930年12月,严济慈受命创建北平研究院,出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一年后又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严济慈以“加倍的努力与拼命的苦干”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了压电晶体、压力与照相以及光谱学等方面的重大成果,在美、英、法、德各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53篇论文;同时,他还积极为中国科学事业培养栋梁,鼓励年轻人登上科学高峰,以科技报效祖国。
1949年9月初,郭沫若邀请严济慈参加中国科学院的组织领导工作。一心想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严济慈回复道:“一个科学家一旦离开实验室,他的科学生命也就从此结束了。因此我希望您另觅人选。”但郭沫若却说:“倘若因我们的工作而能使成千上万的人进入实验室,岂非是更大的好事!”考虑到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严济慈接受邀请,出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从事科研组织工作。
1952年8月,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在沈阳成立,毛泽东亲自签字任命严济慈为院长。1952年至1955年,严济慈招贤纳才,聘请各地专家来东北工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前夕,东北分院完成了141项重点建设中的许多艰巨课题。1956年后,严济慈响应毛泽东“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率领考察团到苏联考察。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郭沫若任校长。为响应把教育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严济慈和吴有训、华罗庚、钱学森、贝时璋等科学家应邀到学校讲课。这是严济慈自1927年第一次从法国回来教书后,时隔31年再次登上讲台。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13个系,严济慈给8个系500多名学生讲力学和物理,每周3次,每次2个小时,每次听课人数达六七百人,他一讲就是6年。严济慈珍爱人才,看到有创造力的学生,就会叫到办公室谈话,鼓励他们勤奋好学。他曾说:“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都好,肯努力……都想为国家争光,为‘四化’多做贡献,当老师的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成长。”1961年,严济慈出任中国科大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他重视在研究和教学中培养人才、提携人才、爱护人才。严济慈曾说,中华民族不久当能异军崛起,在各种学科上占据它应的地位。青年朋友们应努力建设中国的科学。“文革”期间,严济慈的教学和科研被迫中断,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心系祖国教育事业,编写了高等教育参考书《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1980年1月,80岁高龄的严济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严济慈深知青年人才培育工作对科技事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他甘当人梯,为国育才。后来我国几代科技精英大都出自他的门下。1986年,严济慈到浙江大学参观,嘱托青年人做科研“不仅要讲实事求是,还要讲好高骛远”,他反复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要敢于研究未知领域或事物中的难题。
正如他的字“慕光”一样,严济慈一生都在追求“科学之光”,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在《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入党》一文中写道:“我的信心更足了,信念更坚定了。我要更好地把自己的有生之年,献给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严济慈是一束永恒的科学之光,时刻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