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中国的快时尚,如今为何只剩优衣库还在“战斗”?

B站影视 2025-02-06 14:29 2

摘要:上海淮海中路一家知名快时尚首店悄然关闭,过去一年里该品牌关店超60家;Zara旗下Bershka、pullandbear和Stradivarius三大品牌同时关闭天猫旗舰店,线下门店此前已全部关闭,彻底告别中国;

曾几何时,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可如今,它们却接连退场。

上海淮海中路一家知名快时尚首店悄然关闭,过去一年里该品牌关店超60家;Zara旗下Bershka、pullandbear和Stradivarius三大品牌同时关闭天猫旗舰店,线下门店此前已全部关闭,彻底告别中国;

几大城市的gap门店开启清仓甩卖,连店内设施都在出售。曾经的四大快时尚,如今仅优衣库还在积极拓店,快时尚的辉煌似乎已成为过去。

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探究快时尚兴衰背后的原因,以及服装消费的变迁。

快时尚本质是现代供应链的创新形式。当服装产业发展到特定阶段,供应链变得灵活且迭代快,还不显著增加成本,这种变革传导到消费端,便催生了快时尚品牌。

传统服装企业以季度更新款式,而快时尚却能做到以月甚至14天为周期快速更新,采用款多量少的方式迭代。

快时尚多采用直营店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解决了库存风险,还能让消费者快速接触到最新潮流。

快时尚对供应链和流行趋势捕捉能力要求极高。像Zara、HM虽销量可观,但时尚话语权却掌握在迪奥、香奈儿等大牌和顶级设计师手中,快时尚面临设计来源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快时尚品牌分成两派。Zara等品牌靠抄袭大牌设计,每年为此支付巨额罚款另一派以优衣库、gap为代表,主打实用的经典基本款。

优衣库专注T恤、衬衫等基础品类,gap定位为填补两代人审美鸿沟的美式休闲风。这类品牌虽款式少,但经典款有稳定市场,同样依赖快时尚的供应链模式。

曾经人们的穿衣习惯十分朴素。80、90后小时候,新衣服多在过年时才穿,衣服不合身了才会换新的,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

但如今服装成了快消品,很多人只穿一季就将衣服淘汰。这导致人们常吐槽衣服质量差,其实是因为不再追求耐穿,更注重款式更新。

快时尚在中国的爆发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

2006-2010年,中国高校扩招、加入WTO后的经济腾飞,催生了大量80后白领。他们经济实力强、人口基数大,且审美与父辈不同,更看重设计。

同时中国本土时尚行业尚不成熟,消费者急需时尚文化来建立消费习惯,快时尚品牌趁机而入,带来北欧、日式、美式等设计概念。

此外2000年后商业地产尤其是购物中心兴起,2010年前后商业综合体出现。购物中心需要时尚品牌提升调性,奢侈品开店谨慎,中低端品牌影响力不足,快时尚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购物中心大量布局。

快时尚的衰落也有迹可循。最早衰退的是gap,其美式审美定位尴尬,缺乏明确目标客群,且2010年入华后门店数量少,竞争力不足。

2017年前后,forever21等多个快时尚品牌退出中国,Zara等头部品牌也开始关店。有人认为是市场饱和或电商挤压,但快时尚开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远未饱和;

且快时尚与电商契合度高,优衣库等品牌在电商平台销售出色,可见这些说法并不准确。

快时尚落寞的真正原因是基本盘流失。其主要消费群体80后逐渐成熟,经济实力提升后追求品质,不再满足于廉价低质的快时尚,且随着年龄增长,对时尚服装的购物欲降低,更关注家庭和大件消费品。

而95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接触时尚信息多,认为Zara、HM的设计过于大众,追求更个性的产品。与此同时,本土潮流服饰崛起,市场走向细分时尚,不同文化符号、穿搭风格和设计元素融合。

现在的消费者追求快速获得明星同款,服装工厂也能满足小单快产,比如诗颖从打样到上架仅需七天,新款数量多且价格便宜,快时尚的供应链优势不再。

时尚本就是循环往复的,潮流不断变化,品牌也随之兴衰。如今人们购物更注重品质和性价比,快时尚的衰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正如韩寒所说:“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在时尚的浪潮中,品牌需要顺应时代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能不被淘汰。

来源:彤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