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之前,网上疯传上海闵行发生了一桩惨剧,一家三口相继跳楼自杀。临近热闹喜气的春节,发生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免惹人唏嘘。
作者:国馆
不久之前,网上疯传上海闵行发生了一桩惨剧,一家三口相继跳楼自杀。临近热闹喜气的春节,发生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免惹人唏嘘。
根据一些爆料细节,惨剧起因竟然是,孩子的期末成绩,没有达到母亲的要求。
这家人的小孩读五年级,期末成绩刚刚出来,其中有一门考了95分,而母亲对孩子的要求是100分。
所以母亲对孩子狠狠责骂了一番,孩子觉得受了委屈,激动之下就从十几层的楼上跳了下去。母亲看见孩子跳楼,心里自责不已,跟着跳了下去。父亲看着孩子老婆都跳楼了,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也从楼上一跃而下。
当然,事情前因后果只是网传,是否属实有待验证。不过类似事件,近年发生得还不少。
2024年,四川资中一名14岁男孩,因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和母亲在大桥上吵架后,从桥上跳下;
同年5月,河南一名14岁女孩,也因担心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面对父母,在自家阳台徘徊试图跳楼,所幸被邻居及时发现营救,才没酿成惨剧;
2021年,广东一名初三男生,在一次模拟考中成绩不理想,父母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还拿他和其他同学比较,该男生压力过大,从宿舍楼顶跳下……
如果有心去翻翻历年社会新闻,类似事件已经多得数不过来。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闻,有很多家长,依旧站在自身的立场,高高在上地叹息两句: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
可这话非常荒谬,完全把责任推给了还未成年的孩子,而忽视了家长的过错。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心智不成熟,不能指望他们像成年人一样理性,更不能指望他们能怎么打骂都不会受到心灵伤害。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可以任由父母当出气筒的沙包。
与其说是现在的孩子脆弱,倒不如说,现在有太多的父母,并不是称职合格的父母。
什么才叫合格的父母呢?
我觉得当一个合格的父母,最关键的是,不要把孩子当员工看。
公司老板给员工定下高标准的KPI,员工一旦没完成KPI,扣奖金、降薪、叫到办公室里狗血喷头痛骂一顿,怎么样都行。毕竟公司和员工只是一种雇佣关系,员工觉得受了委屈,心灵受到伤害,大不了辞职不干。
问题就在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由血缘关系决定了的,是无法像雇佣关系那样随时可以解除的,除非生离死别。
老板可以裁掉看不顺眼的员工,而父母没办法把生出来的孩子塞回子宫,所以一旦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又无法达到,更容易着急上火,只怕骂孩子骂得会更加难听,更不会顾及孩子的颜面。
反过来,孩子也会更加无法忍受父母,再加上未成年本来就容易冲动,一时间头昏脑热,做点让父母伤心痛苦的傻事,非常容易发生。
这是前面讲的这些悲剧背后,父母和孩子各方行为的心理逻辑。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板真有个公司等着要上市圈钱,员工不努力,老板明年就换不了新豪车了,因此高标准要求员工,让员工天天996加班,符合老板的利益。
可大多数家庭都是普通家庭,也没有皇位要继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员工来要求、来训斥,除了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并且搞砸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之外,并没有什么肉眼可见的好处。
但很可惜,太多中国父母自诩“一家之主”,真把亲生儿女当血汗工厂的员工在使用、在监督,正用尽全力“鸡娃”:
不考虑孩子意愿,给孩子报十几个培训班,把孩子周末寒暑假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不给孩子休息的时间;
不考虑孩子的资质和天分,对孩子要求过高,没有任何正面的鼓励引导,动辄打骂教育;
家长之间还喜欢过度攀比,看到自己孩子哪里落后,一面骂孩子不争气,一面又给孩子加任务、上难度。
2019 年,有学者对 62 篇相关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 22.2%,数据触目惊心。究其原因,怕是与过大的学习压力、父母的过高期望脱不了关系。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相关报告也指出,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表示父母在教育方面过度投入、对自己期望过高。
可见,鸡娃鸡不出牛顿、爱因斯坦,倒是鸡出了一地鸡毛。
有人可能不服气:我要求孩子门门功课考100分、考班级第一有什么错?难不成反过来,期望他全部考鸭蛋、得年级倒数第一?
我的答案很简单:能不能门门功课拿第一,天赋或者说先天的智力因素,真的很重要。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智力呈正态分布,也就是智力高的、智力低的人,在人群中都比较少,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力,都处在中间的位置,是不高不低的普通人。
而孩子的智力,又与父母的智力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作为父母,你当年都没考过100分,没考过年级第一,你凭什么要求你的孩子做得到?指望孩子基因突变,还是指望孩子在医院出生时抱错了?
说到这里,肯定又有很多人,跳出来跟我讲“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大道理。这是很多父母努力鸡娃,让孩子拼了命学习,指望孩子弯道超车的“理论依据”。
不过很遗憾,这些道理,在现实中并非总是适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找了两个同卵双胞胎,让其中一个孩子连续进行八周的爬梯训练,另一个孩子前六周不进行训练,从第七周才开始训练。
结果发现,在第六周,优先进行训练的孩子表现较好,但到第八周结束,两个孩子在爬梯任务上表现得一样好,爬得一样快。尽管总的来说,前一个孩子训练的时间,是后者的三倍。
这个实验中,“鸡”前一个孩子,对他加强训练,并没有让他最后的表现,远超和他基因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先天的基因,比后天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
当然也不是完全否认努力的作用,只是想说明,在很多方面,“鸡娃”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有用。
你娃天赋本来就一般,你想通过“鸡娃”,让他考上清华北大,这不现实,也不理智。
就好比武侠小说里,能练成绝世武功的,大多还是天赋异禀的武学奇才,不是练武那块料子,强行练习,很容易走火入魔、经脉寸断。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得有自知自明,得明白自己也就普普通通一般人,生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也是世上的凡夫俗子,不可能权倾天下,也不可能富可敌国,更不可能流芳百世。
“鸡娃”不仅没想象中那么有用,反而有很多害处。这方面的的理论和证据,都已经数不胜数。
首先,孩子报了太多培训班、学业压力大,会导致睡眠不足。《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白皮书》显示,6 岁至 17 岁的青少年儿童中,62.9% 每天睡眠不足 8 小时。影响孩子睡眠不足的第一因素正是繁重的课业,占比达到了 67.3%。
而睡眠之中,既是生长素分泌的高峰期,也是对白天学习的信息进行巩固处理的关键时期,所以长期睡眠不足,必然会影响身高和记忆力。
其次,“鸡娃”父母给孩子安排了过多的任务,也妨害了孩子自主性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将来的成长。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德西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主的需要,就是自己来决定某些事、安排某些事的需要。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我们的学习动机、工作动机永远只会是一种外部动机,而不是内部动机。
也就是说,孩子无法在学习和工作中,就获得收获和满足,他的学习不会是自我驱动的,而是需要外力来控制的。在中小学时代,有家长、老师管着,或许他们的成绩还能不错。
可一旦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大学老师和单位领导,不会时时刻刻监督他、管束他了,很容易就会掉链子。那么多考上重点大学,却沉迷于游戏,挂科留级的学生,大概率都是这么来的。
此外,最可怕的是,鸡娃父母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动不动就对孩子批评打击,会摧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甚至有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所谓自我价值感,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价值的一种信念。人这一生注定会有很多磨难挫折,往往需要较强的自我价值感,才能顺利挺过去。
试想一下,如果老是觉得自己无能,活在世界上没啥价值,一旦受到考试失利、失恋、失业、投资失败、破产这些重大打击,轻则自暴自弃、无法振作,重则走上自杀、反社会的绝路。
长大后谈恋爱被渣男渣女欺骗感情,或被电诈集团通过网恋形式骗钱的,大多也是这种自我价值感低下的孩子。从小就习惯自我否定,一旦有人对他稍微说点虚假的甜言蜜语,他们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在谎言之中越陷愈深,不可自拔。
从这几点看,鸡娃就是害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我们反对“鸡娃”,但说实在,我也能理解很多“鸡娃”父母的心情。
我们这个世界,表面上大家都在说“人人平等”,实际上依旧存在阶层划分。不同社会阶层,在拥有的资源、社会评价、遭遇风险的可能性、抗风险能力、遭遇侵权后的维权难度等许多方面拥有很大的差异。
比方,当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头等舱”的乘客活下来的概率更大;又比方有研究发现,低收入群体的癌症患者,在诊断后五年内的生存机会比高收入群体平均低 10%。
至于被侵权,你要是有权有钱,去投诉的话,相关部门肯定也更重视,最后得以解决的概率也会增大;还包括传言说电诈集团不绑北京户口的人,也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父母会担心孩子在未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落败,沦为社会最底层,就要承受社会上最多的风险,甚至搞不好还要成为社会转型、时代发展中“必不可免的代价”。
所以越焦虑,越鸡娃;越攀比,越鸡娃。有些家长在焦虑中,越来越魔怔,在鸡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鸡娃害处多、好处小。在未来这个即将阶层固化的时代,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
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自己努力,拼命多挣点钱,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条件。你看王健林、任正非、马云这些商界大佬,没一个对孩子有太多的干涉和要求,都由着孩子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
所以,把给孩子报班的钱省下来,家长自己多买点学习资料,多考几个证,或者攒起来去创业;也别费那工夫督促孩子了,不如自己晚睡早起,多打几份工,多挣点钱,这不是更好吗?
来源: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