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不好治?用好5类杀虫剂可快速消灭,关键还管得久

B站影视 2025-02-06 12:37 3

摘要:随着秋季的到来,白粉虱的数量和危害程度都日益增加,许多种植户急需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白粉虱是一种严重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的害虫。

随着秋季的到来,白粉虱的数量和危害程度都日益增加,许多种植户急需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为了帮助广大种植户更好地应对这一虫害,我们整理了关于白粉虱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助益。

了解白粉虱的特点、习性以及防治方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农作物,提高产量和质量。

白粉虱又称烟粉虱,属于同翅目粉虱科。

其学名为Bemisia tabaci,主要分布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

白粉虱以植物的叶片为食,通过刺吸植物组织获取营养。

白粉虱成虫体长约1-2毫米,呈淡黄色或乳白色,有着明显的翅膀。

危害方面,白粉虱对植物造成伤害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成年虫和若虫都以植物的叶缘为食,造成植物的叶片枯萎、变黄或卷曲,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其次,白粉虱还有传播植物病毒的能力,它们可以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将病毒传播到植物组织中,从而导致植物感染病毒性病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最后,白粉虱的便便会落在植物叶片上,形成黑色的煤污病,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一类:烟碱类杀虫剂。

烟碱类杀虫剂又被称为新烟碱类杀虫剂,自从90年代中期问世以来,就逐渐成为防治脊椎动物口器吸食性害虫的重要药剂。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在防治白粉虱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效果最佳。

在众多新烟碱类药剂中,有五种药物效果尤其突出,分别是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呋虫胺。

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对害虫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同时对非靶标昆虫危害较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这里比较推荐使用名叫“新烟碱”这款药剂,它是由啶虫脒和氟虫腈按2:1的比例复配而成的一款高效药剂。

在小规模田间试验中,其防治效果已经超过了单用氟虫腈的效果,并且在防治白粉虱方面表现优于其他许多药物。

使用这款药剂进行防治时,其灭虫速度较快,同时还具有长效持留作用,相比单用氟虫腈,其持效期更长。因此,建议种植户优先考虑这种或类似的药剂。

使用技巧:

按一点转多点来用。

在农业生产上,大家往往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药量越多、喷雾雾滴越多,防治效果就越好。

但是,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对作物造成一定伤害。

在防治白粉虱时,我们应该控制每亩药量尽量不超过30克,这样不仅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还能避免对作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二类:杀虫环。

杀虫环是新研发的一种触杀药物,专门用来防治成虫。

其作用原理是通过触碰皮肤进入体内,导致害虫死亡。

然而,由于其持效期短,因此建议与新烟碱类药物复配使用,以增强持效作用。

第三类:氟吡喃酮。

氟吡喃酮是一种进口成分,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可以有效地同时防治烟粉虱和蓟马两种害虫。

然而,由于进口成分成本较高,因此建议在小规模田间试验中使用,以保证药效和经济收益。

第四类:螺虫乙酯。

螺虫乙酯是一种新型广谱内吸性杀虫剂,采用微囊悬浮剂形式配制,能够有效控制螺旋螟等多种幼虫类害虫,对果实及加工影响小。

该药主要起内吸作用,因此推荐在施用时根据信息提供的方法进行灌根使用,以保证优异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螺虫乙酯灭虫速度相对较慢,一般4-5天才能见到效果,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可考虑与速效型杀虫剂复配使用,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要有效地消灭白粉虱,仅仅依靠消灭成虫是不够的,因为雌成虫下卵时会将卵粘附于寄主植物上的嫩芽、嫩枝以及受害部位。

因此,当旺盛发育出若虫时,将直接导致新的世代,与雌成虫产卵过程一样,这些若虫也会继续产卵,如此循环,这就是导致白粉虱世代重叠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大于性成熟阶段内发育的卵胞有35%-40%会成为活胚胎,这一生物学特征使得白粉虱难以消灭。

因此,仅依靠消灭成虫来达到消灭目标是不能达成目标的,这也使得一些农民朋友感到苦恼。

为此,必须做好遇热与熏蒸处理,同时用好杀卵剂,如吡丙醚等,这样才能有效覆盖受害部位,不错过任何能孵化的卵,使新孵出的若虫被扑灭,就能实现白粉虱彻底灭绝目的,并能确保防治工作的坚持性以及胜利性。

来源:悠闲的谈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