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进补减少伤害更关键,一半姐妹中招!这个隐蔽因素最伤生育

B站影视 2025-02-06 12:01 3

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你每天吃的食物,有可能在背地里对你“搞暗算”,悄无声息夺去你的健康,甚至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夺走你的生育力!

我们曾经多次科普过食物对生育的影响,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食物它为何成为食物?

我们从能够理解世界的第一天起,就觉得似乎食物是自然存在的,从来没怀疑过食物为何成为食物。

其实除了母乳以外,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天然可以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而存在的。

你有没有想过你每天吃的食物,有可能在背地里对你“搞暗算”,悄无声息夺去你的健康,甚至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夺走你的生育力!

所以,备孕的饮食禁忌中,你第一个应该了解的就是食物不耐受,但现实情况非常令人不乐观!

01到底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最容易与食物过敏相互混淆,简单点说,过敏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外来的抗原性的物质,主要是把一些蛋白质判定为入侵者。

身体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对其进行攻击,想把这些抗原物质给清除掉。但是这个清除的过程可能过于激烈,反而对身体带来了一些伤害。

食物过敏通常由IgE介导,属于Ⅰ型的变态反应,发作的时间为食用后几分钟到2小时内发生。

食物不耐受反应是由IgG介导,属于Ⅲ型变态反应,属于迟发性过敏反应,可能出现在进食数小时后,甚至是72小时后才会出现症状。

食物不耐受指的是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由于相应酶缺乏等原因导致人体无法完成对这些物质的消化或代谢。

此时免疫系统则把进入人体的这类物质识别为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引起肠道及全身多组织炎症反应,最终出现如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不适反应。

通俗地说就是,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影响人类健康。

比如有一份100克的食物,假如它的利用度在正常人中是70克,在某些人群中可能就只有50克,甚至更低。

这些未被人体有效利用的成分,就有可能成为肠道内的抗原,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因子和抗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对人体而言,所有食物都是外源性的,都可能成为变应原。

外来食物在进入人体以前,需要经过人体免疫的系统审查,坏的成分被剔除掉,好的成分则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其他组织器官,这个剔除的过程就是免疫反应过程。

食物不耐受由于反应程度不像急性过敏那样强烈(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因此很多人都不够重视或者意识不到。

很可能你以为自己的身体能够接受你的食物清单,但它却早就告诉了你:它不行。

02患病率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一般来说很多人想象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一般都是婴儿高发,但发达国家的数据显示:食物不耐受会影响多达20%的人口①。

根据英国过敏协会统计,45%人群对不同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耐受情况,而且食物不耐受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②。

在我国情况更严重一些,根据傅锦芳等对长沙地区1510例人群进行的7项食物不耐受调查分析显示,该地区总人群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48.15%。

针对1617名慢性过敏人群的食物不耐受检测发现,1407名患者对1-6种不等的食物特异性IgG升高,阳性率为87%,也就是食物不耐受率为87%。

食物不耐受按照影响大小从高到低排列主要是:鸡蛋、蟹、虾、牛奶、小麦、大豆、大米、番茄、鳕鱼、牛肉、玉米、蘑菇、鸡肉、猪肉等。

根据《万病始于肠道》一书中的介绍,我国南方和北方人群的食物特异性IgG在所检测的14种食物中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每一种食物不是南方人群高就是北方人群高,可见南方人群和北方人群存在一定的食物不耐受的特异性差异。

我们国家不仅食物不耐受情况严重,更可怕的是医生对此的认知严重匮乏。

根据高畅等对20个省、4个直辖市的临床医师随机展开了线上调查,这其中来自三甲医院的医师为主(占79.0%),近半数人群从业年限在20年以上(41.4%)。

结果发现,被调查人群的基础知识总掌握率为71.36%,及格率53.6%。

也就是说,这些来自顶级医院的高年资医生,竟然对食物不耐受的了解有将近一半的人属于不及格状态。

回归分析显示医院等级因素可以显著影响临床医师对食物不耐受了解情况,三甲医院临床医师对于食物不耐受的了解情况是非三甲医院的9.259倍。

通过以上的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在我们国家存在大量的食物不耐受人群,但无论是患者还是专业医生对此的了解远远不足,食物不耐受对健康的影响不容乐观。

03食物不耐受严重影响生育力

食物不耐受最初的表现包括打嗝、肠胃不适、便秘等,时间长了也会有睡眠不好,情绪波动、精力差、疲劳、焦虑等情况,但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长期大量食用不耐受食物,容易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增加慢性疾病风险,对于备孕人群来说,食物不耐受从三个方面影响生育力,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影响营养吸收

我们在备孕期会积极摄入促进生育力的饮食,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有食物不耐受的情况,看似吃了很多营养物质,却不能吸收利用。

更可怕的是,这些不耐受的食物反而会滋生有害菌,损害肠胃功能,干扰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个营养吸收不充足的身体,满足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都可能出现不足,哪里来的营养来供应身体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呢?

②免疫过激影响胚胎着床

如果你存在食物不耐受,还不能对“错误饮食”作出及时调整,不耐受的食物就会在体内持续形成免疫复合物,加重身体原有的症状,使免疫系统超负荷工作。

免疫系统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产生免疫过激行为。

我们这个圈子的姐妹当然对免疫过激深有体会,像桥本甲状腺炎、NK异常、免疫抗体阳性等都可能或多或少与长期食物不耐受有关。

在关键的围着床期,我们的身体必须处于免疫低反应阶段,这样才会让胚胎顺利着床,如果我们的身体免疫过激,容易把胚胎当作外来物,从而导致胚胎反复不着床。

这种现象表现在备孕期间,那就是胚胎种植失败、反复生化妊娠。

③炎症高发影响卵子质量

如果食物没有办法转化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就会以多肽或者大分子蛋白的形式存在,过于活跃的免疫系统就会不断攻击这些物质,从而导致体内炎症高发。

长期持续的炎症就像体内不断爆发的战争,势必会影响身体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这就是各种亚健康现象发生的根源。

身体为了维持基本生命活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出取舍,生殖就是最容易被牺牲的系统,各种营养成分舍弃生殖系统,那么势必会影响卵巢功能。

卵巢功能受炎症影响,卵子要想健康生长就会难上加难,卵巢内异症、腺肌症、内膜炎等也多伴随卵子质量的下降。

04我有没有食物不耐受?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姐妹都有这样的疑问,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食物不耐受。

因为食物不耐受具有延时性(数小时至数天),还有数量依赖性和累积性,如果长期食用也可以引起慢性症状,但症状又不特异,所以姐妹们自我诊断比较困难。

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不耐受食物主要有牛奶、鸡蛋、小麦、玉米、坚果、大豆和贝类等,和我们文献中列举的食物大致相同。

而目前在我们全国的大部分医院的变态反应科能做的食物不耐受检测是针对14项普世性较强的食物。

主要包括: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和小麦。

所以,目前比较准确的检测食物不耐受的方法就是抽血检测,这不仅有利于备孕,对自身长期健康也有好处。

目前已知的可以导致免疫性不耐受的食物有上千种,理论上每种食物只要吃的够多,时间够长,都容易出现不耐受反应。

当然,最容易出现不耐受反应的是蛋白质类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质作为抗原所诱发的免疫反应性不耐受通常无法察觉到,这也是很多慢性疾病或者亚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

05发生了食物不耐受我们怎么办?

这方面圈姐不是专家,由于我们国家重视不够,也没有查到更多相关文献,但是杜玮南博士主编的《万病始于肠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他针对最容易被忽略的蛋白质提出: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消化降解得越好,就越不容易出现食物不耐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慢性疾病,具体有以下几种办法:

①合理加工食物

比如改变加工方法,尽量让蛋白质食物充分变性。

②细嚼慢咽

让消化酶分泌充足,把食物变成细小颗粒,使蛋白质成分充分变性,更容易消化。

③多吃酸味食物

比如酸奶、苹果醋,可以促进食物变性,但一般的醋因为含有麦类成分,对麸质不耐受的人群不适合饮用。

④尽量做到有效的食物轮换

通常建议4-5天吃一轮,再好的食物也不建议天天吃,食物不耐受具有累积效应,如果合理轮换也能减少不耐受的出现。

⑤修复肠道黏膜,减轻肠漏

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肠漏发生,前面提到的食物都不会产生抗体或出现食物不耐受。

⑥调理肠道菌群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后食物过敏的发生概率会增加,而平衡菌群可以减轻免疫反应,所以摄入益生菌可能有效缓解食物不耐受。

总之,饮食对生育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们以前科普过很多种助孕饮食,可是比起这些,减少饮食对生育的伤害无疑更关键。

所以,还在求子路上的姐妹,你有没有食物不耐受,你的生育力下降也许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毛病在起作用,2025新春助孕,让我们抓紧时间行动起来吧!

全文完!现在流量为王的年代,围观也是一份力量,转发就是一份担当,希望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点个赞,如果您能转发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会让更多孕育困难的小家庭受益,谢谢您!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本账号不做任何形式的营销推广,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健康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1]Food Intolerances. Nutrients. 2019 Jul 22;11(7):1684. doi: 10.3390/nu11071684.

[2]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ood all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summary of the NIAID-Sponsored Expert Panel report. J Am Acad Dermatol. 2011 Jan;64(1):175-92. doi: 10.1016/j.jaad.2010.11.020.

[3]傅锦芳,刘文恩,陈霞,等. 长沙地区1510例食物不耐受调查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4,21(7):811-813. DOI:10.3969/j.issn.1006-3110.2014.07.014.

[4]岳燕,颜虹,宋新,等. 1617例慢性过敏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3):168-171. DOI:10.3969/j.issn.1006-1703.2011.03.013.

[5]高畅,蔡婷婷,王昭倩,等. 临床医师对食物不耐受的认知调查[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3,30(3):523-528. 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23.03.030.

来源:生殖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