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布:AD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概览

B站影视 2024-11-28 11:01 3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在2021年版共识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修订完成,内容涵盖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医护建议及风险预防等多个方面。该共识旨在为阿尔茨海默病(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在2021年版共识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修订完成,内容涵盖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医护建议及风险预防等多个方面。该共识旨在为阿尔茨海默病(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的诊治提供科学指导。

图1

流行病学

全球及中国MCI的患病率因年龄、地区和诊断标准等多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专家建议开展大规模、全国性、统一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实现诊断标准的统一,并优化检测手段,提高诊断准确性。

AD源性MCI的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以下多种学说:

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反应;胆碱能神经功能异常;基因遗传因素。

鉴于其复杂的病理特性,需进一步探索MCI阶段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为疾病的病程观察和进展预测提供参考。

主要临床表现

AD源性MCI的典型表现包括:

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学习新知识和记忆力的减退,可能伴随其他认知域的损害;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轻度损害:例如在理财、购物等方面存在困难,但基本日常生活能力(ADL)通常保持正常;社会功能轻微受损:患者在社交活动中可能表现出异常;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NPS):约35%-85%的患者表现出淡漠、抑郁或焦虑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推荐措施

对MCI患者进行IADL或社会功能的详细检查,同时重视认知域损害和NPS表现的系统评估,以辅助诊断和制定干预措施。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2011年NIA-AA指南2023年AA草案,AD源性MCI的诊断强调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若检测到AD核心生物标志物异常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流程:

根据认知功能和ADL损害情况初步判断是否符合MCI标准;综合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结合多种因素明确病因,并通过随访进一步确认诊断。

诊断方法:

神经心理学评估:推荐使用标准化筛查量表,并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定期随访;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基因分析,每种方法均有适用场景;影像学检查:如MRI和PET等,通过合理选择和联合检查提高诊断精度。

治疗措施:非药物干预与药物治疗并重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健康饮食、运动、认知训练等;神经调控技术: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γ频率调控(tACS)等,与认知训练联合使用具有潜在疗效。

药物治疗

疾病修饰治疗(DMT):抗Aβ单抗可延缓病情进展;对症治疗:改善认知和精神症状的药物应个性化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需在权衡风险与益处后谨慎使用。

建议

确诊患者应尽早启动抗Aβ单抗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联合对症治疗,确保多维干预措施的科学实施。

医护建议

评估与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并向患者及照护者传达治疗的重要性;随访管理:密切监测病情,动态调整治疗策略;联合干预指导:帮助患者及家属理解疾病修饰治疗及多维干预的益处,提高治疗依从性。

风险因素与预防

高龄、低教育水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ApoEε4基因携带,以及MCI阶段的精神症状等,均是MCI进展为痴呆的主要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调整可控风险因素,如优化生活方式和管理共病;通过膳食补充、认知训练等多层面干预延缓病程;定期随访监测,结合生物标志物检测实现疾病早期识别。

结语

2024版中国专家共识进一步完善了阿尔茨海默病源性MCI的诊疗规范,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推动早诊早治,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图片1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脑健康乐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