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国境边的宝藏小城

B站影视 2025-02-06 10:40 2

摘要:“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东濒大溪,西贯山峡”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

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在西汉时称滇越

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

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请横屏观看

俯瞰腾冲市固东镇银杏村

这里有1万余亩、3万多株的银杏树

图源|图虫创意

明代“旅游达人”徐霞客

曾用四十余天游历腾冲

以三万余字记载此次“极边之行”

让后人感受到绝妙的风物之美

“村在林中,树在家中,人在画中”

九月底至十二月,小山村一片金黄

图源|图虫创意

这个边关小城东依高黎贡山

西毗邻国缅甸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横断山系中

请横屏观看

油菜花开的季节

在腾冲凤凰山上耕播的人们

摄影|刘正凡

亿万年前的地质构造运动

使其成为世界罕见

并且是最典型的火山地热并存区

火山发育出的神柱谷柱状节理景观

呈竖状密集排列

摄影|李贵云

并发展出火山奇观

神柱谷

火山堰塞湖湿地

北海湿地

全国唯一的城市瀑布

叠水河瀑布

低温温泉暗河

坝派巨泉和热海高温温泉

腾冲火山众多

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

图源|图虫创意

方圆1000平方公里

有99座火山,88处温泉

火山是炙热的

而热海也是滚烫的

“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东濒大溪,西贯山峡”

这是徐霞客笔下的壮丽热海

热海大滚锅

是一口直径6.12米,水深1.5米的泉眼

摄影|杨建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热海大滚锅

大滚锅又称“一泓热海”

是热海沸腾的“心脏”

因盛产硫磺,又称硫磺塘

水温约96℃~97℃

“锅”底水温可达102℃

沸水从泉底跃出

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

摄影|杨建

据说从前有一头牛不小心掉入其中

待牧童从村里喊人来时

已煮成一锅牛肉

云南十八怪中的两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摘下草帽当锅盖”

摄影|刘正凡

蒸气的温度比热泉更高

当地百姓利用泉边的出气孔

垫上稻草,蒸花生、红薯、土豆

只需等待一小会儿

便可享受到独一无二的腾冲风味

冬日的暖阳下

腾冲村民在阳光中就餐

摄影|刘正凡

一口滚锅烹煮食物

这是好山好水的馈赠

水汽弥漫中

更沸腾了人生

咕咚作响的泉眼与砂锅

是腾冲鼎沸的敬语

敬这火山热海大滚锅

更敬饵丝米线土锅子

腾冲,天地高远心辽阔

01、在腾冲,实现“饵丝自由”

来到腾冲只办三件事

吃饵丝,吃饵丝,还是吃饵丝!

𤆵肉饵丝、三鲜饵丝、酸汤饵丝

稀豆粉饵丝、大救驾、烧饵块

可以连吃一个月都不重样

三四千年前

“云南就已种稻,又有野生稻分布”

这能看出云南栽培水稻的悠久历史

依地势错落分布的梯田

是农耕地区人们智慧的结晶

摄影|张耀臣

腾冲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由于其卧于高黎贡山脚下

槟榔江、龙川江、大盈江三大水系

灌溉出优质的稻米

米制品格外丰富

和顺收获稻谷景象

截至2023年10月,腾冲全市共种植水稻44.43万亩

摄影|张正凡

通俗来讲

饵丝就是用米做的面条

口感比米线更加细腻香糯

腾冲饵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腾冲洞山乡胡家湾村

是饵丝的发源地

得用当地的江水

和当地的浆米

这种浆米也称“粑粑米”“饵丝稻”

为高原晚籼类型

大穗大粒,米质较硬

饵丝要历经泡米、蒸米、舂米

压片、切丝等步骤制成

胡家湾是腾冲饵丝发源地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摄影|刘正凡

舂米是最具仪式感的环节

需要三四个人齐力完成

在沉重的石碓下

一人眼疾手快地翻搅米团

一臼米饭一千克

需要捶打95-100次

饵丝才能久煮不糊

似乎隐喻着人们的一生

亦不过是在起落中循环

方可柔软而有筋骨

大滚锅饵丝

是过桥米线的“孪生姐妹”

摄影|解宏伟

取下舂好的大米

揉搓,擀薄,晾晒,切丝

“家里大型请客,一定会做饵丝。”

腾冲牛肉饵丝

配以腾冲腊腌菜、西红柿、香菜等食材

摄影|张玉翰

看似单调的饵丝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的是饵丝

变的是丰富的配料

饵丝是配料共同谱就的美好

一碗美食

让生活变得滚烫鲜活

02、腾冲最“野”的火锅:铜瓢牛肉

豪迈、粗犷

是人们对铜瓢牛肉的第一印象

它最早源于茶马古道

马帮驮夫一路就地取材

云南盛产铜

这道美食便从“铜”开始

铜瓢由大理白族匠人制作

铜锅导热快

还能补充人体中不足的铜元素

更能保留牛肉的原汁原味

铜瓢牛肉用铜瓢代替铁锅烹饪

汤鲜肉美、荤素相宜

图源|图虫创意

云南当地的土黄牛肉质紧实

肥瘦相间,醇而不腻

高汤以牛骨熬煮五个小时以上

带皮的片状牛肉爽滑弹口、筋道扎实

再辅以自家种的土豆、白菜打底

一大锅牛肉便多了一味清香

糊辣椒是云南的特色

也是蘸料的灵魂

大片牛肉,蘸水咸香

舒服,满足

03、舌尖上的火山热海:土锅子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溯着水源来到和顺

600余年来

和顺在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

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土锅子是传承数百年的传统菜肴

囊括了“一汤六菜”

“一汤”为土鸡和鲜排骨熬成的高汤

“六菜”为青菜、芋头、酥肉

黄笋、泡皮、蛋卷

土锅子用的是土法烧制的土陶锅

将各色食材慢火慢烀

摄影|王立权

以炭火慢慢熬煮三四个小时

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鲜味

土陶锅形似火山

也被称为“舌尖上的火山热海”

春冬祭祖和逢年过节的饭桌上

永远少不了土锅子的身影

人们把对祖辈的思念

和对未来的期望

寄托在这一口锅子里

土锅子内塞以炭火

食物越煮越香

摄影|刘正凡

它将最寻常的食物

烀出了最不简单的味道

如此“大杂烩”的土锅子

同和顺人一般

温厚且包容

04、边地侨乡: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起源于明朝

它位于腾冲西南四公里处

中原文化、西洋文化

南诏文化、边地文化

在这里交汇碰撞

这里是“火山环抱中的桃源仙境”

因此躁动与安宁

成为了它气质的两极

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

是云南著名的侨乡

图源|图虫创意

沿着西南丝绸之路

在明代中期时

和顺人就已出国闯荡“走夷方”

“夷方”指与和顺仅隔70多公里的缅甸

和顺先民从缅甸购入玉石、棉花

并将中原的丝绸、茶叶卖到“夷方”

过去

和顺人在“走夷方”之前

都要吃一碗“头脑”

寓意聪明伶俐,有头有脑

如今

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二

丈母娘也要做一碗“头脑”给女婿

祝愿女婿体面顺利

小两口甜蜜和谐

重演的“走夷方”

到东南亚国家谋生创业,是过去和顺人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

摄影|刘正凡

“头脑”原名“酘醪(dòu láo)”

读音逐渐被谐音“头脑”所代替

据考证,它是从中原传入的美味

制作一碗“头脑”并不复杂。

由炸干饵块片、红糖甜酒水、荷包蛋制成

再加上蛋丝、豆腐丝、肉丝等配菜

滋味鲜甜,酒香淡淡

也许对于和顺人来说

“夷方”代表着理想

即使难舍家园和亲人

也依然要去远方闯荡

吃下家乡的食物

总有从内心喷薄的力量

这一闯

不但闯出了最古老的跨国商号

还掀起了云南最早的跨国贸易热潮

上图腾冲赌石之风盛行 摄影|李贵云

下图为腾冲翡翠 摄影|甘霖

由于明朝朱元璋的戍边制度

和顺也有不少中原移民

不同文化的交融

使得和顺成为了西南最大的侨乡

2020年

和顺全镇人口仅7000多人

但有3万多人侨居缅甸、泰国

美国、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形成了“海外和顺”

腾冲傈僳族表演“跳火海”

将苦难转化为一种“美学”

摄影|刘正凡

此生天地一滚锅

水雾隐藏了腾冲人种种辛酸苦辣

生活得以呈现出画卷般的缱绻

拂手尘烟散

滚锅内外

是腾冲人对人生浮沉的豁达

是对生活乐观进取的态度

是对未知一往无前的勇气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

——托尔斯泰

腾冲的美食远不止于此

腾冲海陆空

将谷花鱼、棕包米和蜂蛹同炖

腾冲稀豆粉

搭配油条最为经典

更有难得一见的民族风情

景颇族绿叶宴

壮族簸箕宴

以手为筷,自然野性

它们都是属于腾冲人的味觉记忆

一食一味,一味一城

极致且滚烫

是腾冲最真实的写照

来源:食评社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