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陈自从退休后,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跟邻居们聊天时他总说“跑步就是我保持健康的秘诀,一天不跑都觉得少了点什么。”
老陈自从退休后,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跟邻居们聊天时他总说“跑步就是我保持健康的秘诀,一天不跑都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天,老陈刚跑完两圈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随手打开手机,忽然一条新闻映入眼帘:“浙大研究发现,爱跑步的人患心脑梗的概率竟然比不跑步的人要高出10倍。”
老陈瞬间愣住了,他瞪大了眼睛,仔细地阅读着内容,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难道说,我这么多年坚持的跑步,竟然……是个错误?”老陈喃喃自语,声音中透露出一丝难以置信和深深的担忧。
他想起那些曾经因为跑步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自由,那些因为坚持运动而获得的健康与自信,难道这一切都要因为这项研究而颠覆吗?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跑步成为许多人追求健康的方式,然而,浙大的这项研究的出现,却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运动习惯。
那么,跑步真的会增加心脑梗的风险吗?
01
心脑梗:健康的“定时炸弹”
心脑梗,顾名思义,涵盖了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两种致命性疾病。
心肌梗死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被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脑梗死则是大脑的血管发生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这两种疾病都属于急性致命性疾病,其严重性无可置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导致1790万人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1%。
而在中国,心脑梗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几乎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心血管疾病,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意味着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着来自健康的巨大威胁。
一旦心脑梗发生,患者不仅要承受极度的身体痛苦,比如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偏瘫、失语等症状,还可能面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造成长期失能,无法自理,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
02
跑步明明有益,为何会成“高危”行为?
跑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运动方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良方。
然而,近年来的一项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过度跑步可能成为心脑梗的“高危”因素。
那么,为什么原本有益的跑步会变成一种潜在的健康风险呢?
主要原因在于,过度的高强度跑步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过大的负担。
正常情况下,心脏会根据运动强度调整跳动频率,供应身体的氧气和营养。
但是,当我们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跑步时,心脏为了满足需求,会加快跳动、增加收缩力度,这可能会导致心肌肥厚,降低心脏弹性,长期下来,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功能衰竭。
此外,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也可能会对血管产生压力。
跑步时,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血管承受更大压力,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血管内壁会受到损伤,增加血脂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进一步增加心脑梗的发生风险。
03
“10倍风险”的真相究竟如何?
研究中提到的“10倍风险”,并不是说所有跑步者都会面临如此高的风险,而是特指那些极端跑步爱好者,尤其是那些不顾自身身体状况,过度追求高强度训练的人群。
这类跑步者通常对跑步有着强烈的激情,常常挑战身体的极限,进行长时间、超负荷的训练,甚至在身体出现疲劳和不适时,依然坚持高强度的运动。
他们往往热衷于参加马拉松、超级马拉松等长距离赛事,每周的跑步里程数远超普通人,甚至会进行超长时间的训练。
这种过度的训练,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体能提升,但长期积累下来的高强度运动压力,却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增加心脑梗的发生概率。
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的人来说,过度跑步更加危险。
高强度的跑步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也可能造成血管损伤,促使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脑梗的风险上升。
04
如何科学跑步,远离心脑梗?
1、控制运动强度
跑步时应该根据年龄计算最大心率,保持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
例如,30岁的人最大心率为190次/分钟,跑步时的心率应该在114-152次之间,避免过度负荷。
2、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
刚开始跑步时,建议先从快走或慢跑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不要一开始就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给身体适应的时间,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
3、定期体检,关注心血管健康
特别是35岁以上的人群,要定期检查心脏健康,尤其是有高血压或家族史的人。
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确保安全运动。
4、拉伸放松,促进恢复
跑步前后的拉伸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运动后的疲劳,同时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负担,减少受伤的风险。
跑步本身并非心脑梗的罪魁祸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计划。
让我们珍爱生命,从科学运动开始,共同迈向健康的生活。
来源:蓬莱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