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路上,两位母亲的坚守与希望 | 新春我看见

B站影视 2025-02-06 09:22 2

摘要:一年前的2024年1月,郑州的王女士确诊早期乳腺癌,而就在她确诊前的两个多月,亲家李女士也查出乳腺癌复发。回望过去的一年,王女士的女婿张海军(化名)总结说,是异地医保报销政策的切实落实和药物集采的价格“跳水”,让两个家庭看到了希望。

顶端新闻记者 张艳艳

一年前的2024年1月,郑州的王女士确诊早期乳腺癌,而就在她确诊前的两个多月,亲家李女士也查出乳腺癌复发。回望过去的一年,王女士的女婿张海军(化名)总结说,是异地医保报销政策的切实落实和药物集采的价格“跳水”,让两个家庭看到了希望。

在2025年的开端,她们都将顺利完成治疗,迎来“新生”。

两位母亲的新春抗癌日记

2025年2月3日,大年初六,立春。一早,王女士就前往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进行例行治疗。抽血、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合格,次日,她迎来了第16次靶向治疗(一种可针对性地杀死肿瘤细胞的常见治疗办法)。

按照医嘱,王女士需接受6次化疗和17次靶向治疗,每21天进行一次。过去的一年间,她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接受治疗的次数渐渐变得模糊,记不清这是第几个疗程”。

2月4日,大年初七,春节假期最后一天,省人民医院住院部的乳腺外科忙碌依旧,走廊一侧排满了加床。“过了初五,患者就陆续入院了。”一名护士说道。

当天接受治疗的王女士说,自己不是一个人——4天前,亲家李女士刚在郑大一附院结束乳腺癌复发治疗的最后一次放疗,至此,李女士的放疗已经连续进行了一个多月。

“我和妻子是真正的门当户对、势均力敌。”两个家庭的“衔接人”张海军已经能语调轻松地开起玩笑了。两位母亲接连确诊,让这个二胎家庭开启双重照护模式: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两位母亲的手术时间、复查节点和用药注意事项。夫妇俩还化身病情信息调度员,将母亲的身体感受及时反馈到治疗微信群,劝慰她们听从医嘱,配合治疗。

抗肿瘤药价“跳水”为家庭“减负”

面对重大疾病,除了身体的煎熬外,高额的治疗费用也是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张海军母亲用到的抗肿瘤药物价格大幅下降,从“黄金价”到“可负担”,张海军曾担忧的费用问题得到了解决,“我母亲第二次用药前,医生就告知我,氟维司群注射剂进入集采,价格降幅超九成,当时觉得自己中了大奖。”

跨省异地报销政策也让张海军一家省下一大笔开销,“我母亲是在山东参保的,得益于异地报销政策,她在郑州就医时,报销比例也可以达到将近90%。”据了解,张海军一家是山东人,目前均生活在郑州。

张海军算了一笔医疗账:报销前,两位母亲一年的治疗费接近22万元,而报销后,实际支付费用只有9万余元。

在医院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灵的慰藉同样重要。在住院部乳腺外科,人们用隐语搭建起温柔的防护墙,用“输液”“挂针”代替化疗等“敏感”话语,癌症病房里似乎刻意避开了“癌”字。

王女士的最后一袋药液即将滴完。“王阿姨,今天是你第16次靶向,还剩最后一次!”4日中午,出院手续办好后,护士亲切提醒。在患者定期入院治疗的过程中,与护士的频繁互动,让彼此变得熟悉又亲近。

走出住院部大门,王女士长舒一口气:“再来一次就‘毕业’了,心里压着的事儿总算能翻篇了。”

来源:顶端帮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