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等巨头 “扼喉”,中国中小创新者如何突围?

B站影视 2025-02-06 09:11 2

摘要:这一点,从制裁中国过去创新的典型代表华为,到最近恨不能整个西方国家联手对DeepSeek进行封杀。就能看出,创新,尤其是具有颠覆性的科技突破,对于西方世界格局的震撼与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作者:吴征

美国对中国的扼制,看似是全方位的制裁,其核心还是要重点提防中国在科技上的崛起和反超。

这一点,从制裁中国过去创新的典型代表华为,到最近恨不能整个西方国家联手对DeepSeek进行封杀。就能看出,创新,尤其是具有颠覆性的科技突破,对于西方世界格局的震撼与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饶毅将DeepSeek的成功形容为自鸦片战争至今185年来,中国对人类最大的科技震撼,并不为过。

DeepSeek之所以震撼硅谷、震撼美国、震撼整个西方世界,其核心是用美国最为推崇的创新范式,而不是西方对中国传统创新的印象——举国体制、央企、国企、科研院所的模式,取得的成就。

这其实才是让美国最为紧张的地方,因为他们不清楚,在DeepSeek成功的背后,中国还会涌现出多少类似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而在西方过去几百年的创新发展史中,能够带来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并非是大公司,而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小创新实体。

这就是《圣经》中典型的弱小的大卫能够战胜巨人歌莉亚的故事。

正如特朗普1.0时期的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安德烈·伊安库(Andrei Iancu)在最近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

“关注‘小人物’至关重要,因为这是真正新颖、颠覆性创新发生的地方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小作坊里发明了灯泡。莱特兄弟在俄亥俄州的家庭自行车店发明了飞机。福特、苹果、安进和许多其他市场颠覆者都是从众所周知的车库开始的。”

所以,DeepSeek的成功实际上证明了中国“车库创新”模式也是成立的,中国的环境也是能孕育出美国的创新范式的。因此,只要中国对于中小创新实体的外部环境不是“扼杀”而是“鼓励”,那么从概率来看,中国凭借人口优势,未来获得更多创新成功的几率是要大于美国的。

然而,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来看,大部分中国的中小创新实体的创新环境实际上长期处在“被扼杀”的状态,这一点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权的体现上尤为明显。

究其原因,其实离不开中国受到西方大型科技公司潜移默化的游说影响,甚至是层层渗透,将西方的一套成熟扼杀中小创新者的方式移植到中国。加之中国对这种“悄悄”的植入,警觉性并不高,加之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度,尤其是司法制度迎合西方所谓外资的身份和提供营商环境为借口,从而导致大量的中国中小创新群体在创新上实际上是被掺进了西方的“沙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向中国创新系统“扬沙子”方法的第三个手段,通过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向劫持”,对中小创新群体实施隐形的“创新制裁”。

前两部分的内容参见:《美国扼制中国创新发展的武器(一):专利池》、《向中国创新系统“扬沙子”(二):美国是如何收缴中国专利武器的》。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苹果公司,也就是这种方式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扼杀中小创新最积极的“领袖”,其操作手法已经被众多其他大型公司所效仿。

姑且称这类大型科技公司为“苹果派”。

昨天西方媒体的一些有关全球反苹果统一战线的建立新闻,更能体现出中国的创新者是如何被无情扼杀的。

2025年2月4日,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一则有关苹果公司一直以来压榨发明者的公司公告,这则公告来自PanOptis。

《金融时报》(机器翻译)

PanOpti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rian Blasius表示:“在技术高度集中的时刻,生态系统的无所不能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控制,市场和法律体系使专利持有人能够收回其高额的沉没成本和其他投资,并为创新提供与其经济贡献相适当一致的回报,这一点至关重要。“绝不能让苹果这样的大型市场参与者关上大门。”

Blasius补充道:“对于为蜂窝创新做出真正贡献的专利持有人来说,在没有 Apple专利费的情况下生存下来进行长期的法庭斗争是不可行的。面对多条战线的长期诉讼,即使是大公司也必须以专利费的和解金额仅为其专利真正价值的一小部分。Apple的政策不仅给其他移动制造商和创新者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而且还抑制和减少了发明家和工程师投资蜂窝研发的机会数量。”

当创新的回报不成比例地流向少数技术守门人时,创新作为一种经济力量,最终将减少。

报道鼓励人们访问为此专门建立的网站iProtectInnovation.com,并来一起追究Apple的责任。

此后,国际知识产权媒体IP Fray也发布了这一消息。

目前,PanOptis苹果之间的专利官司还在英国法院审理之中,并将迎来重要的上诉听证会。

而在这个iProtectInnovation.com网站中,专门介绍了“苹果策略”在内的诸多内容,包括长期以来的蓄意剥削

“Apple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方法揭示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利用支持和区分其产品的创新技术,同时制定具有贬值这些技术效果的政策——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

并且引用了与苹果有关的内部文件,显示出苹果是如何为了最大化其利益重塑FRAND格局,并贬值SEP专利的:

此外,还提到了一个苹果被广泛诟病的操作手法——“玩弄法庭程序”,例如苹果通过尽可能长时间地进行诉讼,然后和解而不是预先同意公平的许可协议来支付更少的钱。它可以长期侵犯专利权,因为专利所有者对其权利提起诉讼的成本很高,而苹果拥有在这些法律挑战中超越和支配专利所有者的资源。苹果延迟支付贵重专利费用的诉讼策略显而易见,与非专利案件相比,他们平均需要两倍多的时间来解决专利案件。

玩弄法庭程序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在近期公布的苹果四项在中国的案件中,平均审理周期超过10年,是国外审理苹果案件的几倍,这一点也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哗然。这其中到底是苹果对中国司法体系钻研的更深入,还是有人甘愿被围猎,实际上是相关机构应该向纵深挖掘,来给全国中小创新者,尤其是被苹果所扼杀的创新者群体一个交代的地方。

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解决,苹果能够在全球成功扼杀中小创新者,那么在中国可能要加四个“更”字,那么在这种示范效应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模仿苹果的做法,对中小创新者的创新进行贬值,从而扼杀创新。

实际上,这种模仿效应已经显现,包括英特尔、谷歌,以及中国的一些科技巨头,在面对中国中小创新者的专利维权中,几乎保持全胜,或者从未向中国中小创新者支付过专利许可费。

这到底是中国的中小创新者真的一无是处,还是这些科技巨头的策略结合中国的司法审判体系无形中保护了这些科技巨头,而形成了对中小群体的打压,是值得引起国家和广大群众关注的地方。

不过,从DeepSeek的成功来看,来自民间的中小实体的创新并非不行,那么为何我们却鲜见如美国一样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颠覆性技术的企业,是不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为这些中小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有关,值得引发更多的思考。

中国需要更多的DeepSeek,但是现在的环境显然还不够。

来源:企业专利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