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国贼”一词,最早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提出来的。1915年北洋政府签署《二十一条》时,胡适在日记里给丧权条约点赞:“吾国外交其将有开明之望乎?”转头就把抗议学生诊断为“理智失常”的“爱国癫”。
看得出最近美国的“狗粮”到位了,“爱国贼”这个词又大规模出现在网上。甚至真有人被迷惑,询问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爱国贼”。
这里我只想说,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爱国贼”这种东西,只有爱国者和卖国贼。
“爱国贼”一词,最早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提出来的。1915年北洋政府签署《二十一条》时,胡适在日记里给丧权条约点赞:“吾国外交其将有开明之望乎?”转头就把抗议学生诊断为“理智失常”的“爱国癫”。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二十一条》卖国有理,反对的都是“爱国癫”而这个词也就成了“爱国贼”的前身。
胡适先生是什么人,我们都知道,很多人都说他毁誉参半,这里我得辟谣一下,没有誉,只有毁。教员评价“蒋反动派最多算半个卖国贼,但胡则是彻头彻尾的。”而蒋介石则评价胡适“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可以说,他的评价很统一。在北大课堂推销“抵抗三日亡国论”被学生轰下台,抗战时期组建“低调俱乐部”鼓吹对日妥协,甚至建议蒋介石承认伪满洲国换“五十年和平”。这种把投降论包装成战略定力的玩意儿,他说出来的“爱国贼”是什么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至于现代“爱国贼”这个词是谁创造的,答案是日本学者加藤嘉一。2011年,他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爱国贼》专著,把中国青年定义成了“爱国贼”。
2005年日本文部省通过新历史教科书,在新的教科书中,日本首次将九一八事变描述为“日本被迫自卫”,否认“南京大屠杀”并且删除“慰安妇”等关键史实此举引发中韩等国强烈抗议。韩国出现民众断指、自焚等极端抗议行为,中国则爆发百万网民联署抵制,最终升级为全国性游行。
在这一背景下,加藤嘉一出版了这本书,他明确表示,自己的创作动机源于对中国青年反日浪潮的观察,并将此类行为定义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狂热”,并创造“爱国贼”一词专门辱骂中国的爱国青年。其核心逻辑是:解构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可削弱中国对日舆论压力,间接维护日本利益。
三年后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国内微博接力,他拿起了《爱国贼》这本书,宣布“爱国就变成贼”的“定律”,配套理论包括“廉租房不该建厕所”和“穷人变富先保护富人”。最后入场的就是某些“理性人士”,他们表演更富喜剧张力。他们一面切割爱国与爱民,宣称“批判政府才是真爱国”;一面却对5G技术、航天成就等民众创造的成果嗤之以鼻。
检验“爱民”成色的简易指南早已存在:真想“振兴中华”大可投资芯片研发,自称“心系底层”何不去山区支教?可某些人偏要开发行为艺术新形式,什么都不做,天天敲打键盘,用“爱国贼”,“战狼”,“粉红”这些词语批判朴素的爱国主义行径。
历史反复证明:真正需要“庇护所”的,恰是那些把“批判爱国”做成产业链的聪明人。毕竟在盎撒话语体系里,极端分子叫“仇恨犯罪者”,而在某些东方公知笔下,他们却成了“爱国贼”
来源:迷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