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提示:警惕流感反弹风险

B站影视 2025-02-06 00:33 3

摘要:合肥市本轮流感监测发现,2024年12月17日开始出现数据上升,2025年1月10日达峰值(801例),随后呈现下降趋势,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1月23日为流感疫情的高位期,平均每日发病594例。

908新媒体今晚刚刚从合肥市卫健委独家获悉:

合肥市民需警惕返工开学

流感反弹风险

合肥市本轮流感监测发现,2024年12月17日开始出现数据上升,2025年1月10日达峰值(801例),随后呈现下降趋势,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1月23日为流感疫情的高位期,平均每日发病594例。

1月25日-2月4日,合肥市卫健委对市属医院动态监测发现,流感病患中儿童占比为73%。

春节期间每日发病数为211、222、248、251、320、218、243和203例,日均发病240例,2月1日发病最高为320例。目前呈波动下降趋势,流行毒株为甲型H1N1型。

需要注意的是,因节后返工以及开学等人员流动和聚集因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存在反弹风险,仍需重点关注并加强防控。

关于症状区别,牢记“四明显”

流感除了有普通感冒的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外,还有以下四个明显症状。

1、高烧明显(38.9~40℃),短时间内的体温快速上升。

2、疼痛明显(头痛、咽痛、肌肉酸痛)。

3、疲劳乏力明显。

4、剧烈咳嗽明显。

得了流感扛一扛就过去了?

五类人群警惕重症流感

专家表示,关于流感,许多人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常见包括“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不太会得流感,得了扛一扛也就过去了”“流感都会发高烧、咳嗽的,热度不高、咳嗽不严重应该不是流感”等。

流感病毒是人群普遍易感的,年轻人也不例外,只是相对于老人、儿童、基础疾病患者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小得多。但概率小不等于没有风险,事实上,临床中年轻人得了流感后并发心肌炎的概率反而更高。

流感有自限性,一般一周左右能够自行恢复,但是,如果48小时内用上抗病毒药物,症状能够得到更快改善、病程缩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降低,同时,病毒载量下降,传染给周围人的风险也会降低。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推荐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对于存在重症高危风险的人群来说,则建议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虽然临床上流感患者多表现为发烧、咳嗽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隐性感染者,症状很轻,甚至没有症状。

幼儿(小于5岁,特别是小于2岁)、成人≥65岁、孕妇;患有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人群;心脏病、糖尿病和免疫抑制患者(HIV感染或器官移植)等需要警惕重症流感。

不要拖

流感自救“黄金48小时”要注意

一旦确诊流感,需积极抗病毒治疗。流感治疗最佳时间窗,一般是指发热后的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有效缩短流感持续的时间和病程,并能够有效预防流感并发症和重症。不建议市民在家自行用药。确诊流感后,需要多休息、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仔细观察身体变化。

若出现以下任意情况,建议尽快就诊:

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反应迟钝、嗜睡、躁动等神志改变,或者发生抽搐;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我国流感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

每年秋冬季是流感高发期。从2025年第3周流感监测数据看,全国南北方省份哨点医院中流感样病例的占比较上周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流感等呼吸道病原体活动强度已经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水平已下降到一定程度。但根据既往监测的结果,我国流感冬春季的流行期大多为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或3月,目前仍旧处于季节性流行期。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和肺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每年接种,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流感病毒变异很快,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前一年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对抵抗后一年发生变异的病毒攻击能力会丧失或减弱,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追踪流感病毒变异情况并定期公布用于疫苗制造的毒株。

因此,只有每年都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全面预防的效果。即便今年流行的病毒型别与去年完全相同,但鉴于多数接种者抗体滴度已显著下降,建议也要再次接种疫苗。

勤洗手、戴口罩也是预防流感传播最简单、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打喷嚏、擤鼻涕后,触摸口腔、鼻、眼睛前后,饭前便后等都应该及时洗手。流感高发期减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日常做好防护,养成戴口罩的习惯。此外,多喝水,保持良好规律的作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随着天气变化,做好保暖、及时增减衣服。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等均有助于降低患流感的风险。

记者:刘梅梅

来源:安徽交通广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