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时隔7年后归来,第一集《绝活》聚焦泰州姜堰大炉烧饼的制作过程。片中展现了师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与坚守,其实,“姜堰大炉烧饼制作技艺”2014 年被公布为泰州市第五批非遗保护项目。
这个春节,几乎是与非遗元素“撞满怀”。大小荧屏不知不觉中紧跟潮流,成为非遗展示和传承的硬核载体。
非遗元素充盈,年味也来了
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时隔7年后归来,第一集《绝活》聚焦泰州姜堰大炉烧饼的制作过程。片中展现了师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与坚守,其实,“姜堰大炉烧饼制作技艺”2014 年被公布为泰州市第五批非遗保护项目。
热播古装剧里,《五福临门》将历史文化、非遗传统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剧中,重要场景潘楼原型可在《清明上河图》中对应彩楼欢门;郦娘子在中秋之夜对月遥祭亡夫,宋人正有“中秋拜月”的传统习俗。再如重阳节吃重阳糕、狮子会,夜间到瓦舍勾栏看“水系傀儡”等,既是在生活中采撷民俗风物的“雅”趣,又是一次向非遗传统致敬。
非遗正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触手可及。这个春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场馆热度爆棚,甚至一票难求。首个“非遗”春节还点燃了传统文化游、非遗游的热潮,庙会、英歌舞、打铁花等非遗民俗活动,以及簪花、扎染、漆扇等非遗手工技艺等体验活动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
首个“非遗版”春节激活文旅消费迎来开门红。无锡分会场在演出之后迅速点燃当地旅游市场,游客纷纷前去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惠山古镇、太湖、鼋头渚等春晚取景地,亲身感受春晚画面中的水乡意境,沉浸式体验独特的江南风情。张楠
追着非遗过新年
每一年春节旅游市场的关注焦点都不一样,2022年受冬奥会气氛带动,当年“冰雪游”成春节旅游新时髦,2023年的热点则是“夜游经济”,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对公众开放。2025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今年春节旅游的热点在意料之中,那就是非遗。
不管是从各个旅游平台的数据上看还是从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的讨论来看,“非遗”都是今年春节的关键词,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安徽鱼灯、闽南游神、西北社火等非遗民俗文化活动都是热门选项。美团旅行数据显示,1月1日以来,“非遗”搜索量同比增长174%,“非遗体验”搜索量同比增长168%,“非遗手工”搜索量增长321%。多项非遗体验热度暴涨,国家级非遗“火壶表演”搜索量同比上涨531%,国家级非遗“自贡灯会”搜索量上涨249%,国家级非遗“凤翔木版年画”搜索量上涨80%。
作为春晚分会场之一的江苏无锡,今年春节的文旅消费也是带着非遗“杀疯了”,春晚流量引爆“锡游热”,梅里古镇游春晚同款的打铁花舞龙表演吸引游客无数,本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广场等多地也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非遗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记忆,它传承历史连接未来,在新年的欢声笑语中成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记忆的一个个鲜活瞬间。沈昭
在江苏沉浸式体验非遗年味
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蛇年春节年味浓度爆表,传统文化游、非遗游等热度不减,很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刷屏安利自己带有“非遗”元素的年味假期。
江苏精心准备了368个“非遗大礼包”,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年味。比如苏州,以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为核心,联动全域,邀请全国200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参与,共同打造大型沉浸式新春非遗游园活动。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平台已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2025年春节期间,江苏还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非遗宣传活动,如“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发动全省各地非遗保护机构、非遗传承人和广大网友用镜头记录春节年俗。
此外,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新春佳节期间,文艺工作者们也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自1月启动以来,在全省13个试点地区持续开展,为基层群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比如大年初三下午,国家级非遗淮海戏就在宿迁市沭阳县文化馆淮海戏苑上演,经典传统剧目《皮秀英四告》引来观众阵阵掌声。不少观众表示,演出让他想起了小时候过年,一家人围坐听戏的场景,很有过年的味道。 孔小平
校对 王菲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