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许多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晚上天刚擦黑,就已经困得睁不开眼,早早地上床睡觉。
相比年轻人喜欢熬夜,老年人似乎更偏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
有些人早睡之后,反而发现身体出现了一些不适,甚至容易患上一些疾病。这是为什么呢?
医生提醒:早睡也要适度,过早入睡反而容易增加患病风险!
1. 生物钟变化
人就像一台老旧的钟表,随着年龄增长,“内部时钟”会慢慢走快。年轻时,晚上十点才困,可年纪大了,七八点就想睡觉了。因为控制睡眠的褪黑素分泌时间提前了,导致老年人早早就有了睡意。
2. 体力消耗减少
年轻人白天工作、运动,身体消耗大,到了晚上自然精力充沛。而老年人日常活动较少,消耗的能量不多,到了晚上就容易犯困。
3. 视力下降,减少夜间活动
老年人的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降低,夜晚视野变得模糊,害怕外出摔倒或发生意外,因此减少夜间活动,早早上床休息。
4. 身体疾病影响
一些老年人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容易疲劳乏力,导致他们更早入睡。
虽然早睡是好习惯,但如果过早入睡,尤其是晚上七八点就睡觉,可能会影响健康,甚至容易引发某些疾病。
1. 失眠症:睡得早,醒得更早
不少老年人天刚黑就睡觉,结果半夜两三点就醒了,之后再也睡不着,翻来覆去,越睡越累。
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睡眠相提前综合征”,意思是生物钟提前,导致早睡早醒。一旦形成习惯,白天精神不济,晚上继续早睡,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容易发展成长期失眠。
医生建议:
尽量把睡觉时间推迟到晚上10点左右,这样可以减少半夜醒来的情况。
白天适当增加活动量,比如散步、打太极、做家务,身体累了,晚上才能睡得更踏实。
2. 心血管疾病:半夜血压骤降,风险增加
睡眠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异常。一般来说,晚上睡觉时,血压会自然下降,但如果睡得太早,血压下降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脑部供血,导致脑梗、心梗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医生建议:
避免太早入睡,保持正常的睡眠节律。
有高血压的老人,睡前可以喝一杯温水,保持血液循环稳定。
清晨醒来不要急着起身,可以先在床上躺几分钟,再慢慢坐起,防止血压骤然波动。
3. 胃肠疾病: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很多老年人晚饭吃完没多久就睡觉了,胃里的食物还没消化完全,人已经进入睡眠状态。这样一来,胃酸分泌异常,容易引发胃胀、胃痛,甚至胃食管反流(胃酸倒流到食道,引起烧心、反酸)。
医生建议:
晚饭不要吃太晚,最好提前3小时进食,让胃有足够的时间消化。
饭后适当走一走,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消化不良的风险。
避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减少胃部负担,比如少吃油炸食品、烧烤、辣椒、大蒜等。
4. 老年痴呆:睡眠紊乱,影响大脑健康
长期过早入睡,可能会影响大脑的记忆功能。研究发现,过长的睡眠时间可能会导致大脑废弃物代谢减慢,影响神经元功能,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医生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早入睡,尽量让睡眠时间保持在7-8小时之间。
多动脑,多社交,比如下棋、阅读、参加社区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补充富含Omega-3的食物,比如深海鱼(鲑鱼、沙丁鱼)、坚果(核桃、杏仁)、橄榄油,有助于保护大脑健康。
5. 抑郁症:缺乏社交,情绪低落
很多老年人天黑就睡觉,清晨天没亮就醒了,白天却没什么事情可做,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孤独感,甚至导致抑郁。
医生建议:
尽量保持白天活跃,多参加社交活动,比如和朋友聊天、参加兴趣班、做志愿者等。
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快乐激素”——血清素,帮助稳定情绪。
学会调整心态,不要过于关注负面情绪,可以听音乐、写日记,培养一些让自己开心的爱好。
医生建议,老年人的最佳入睡时间是晚上10点左右,这样既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几点实用建议:
调整睡眠习惯,如果习惯了7点睡觉,可以每天推迟15-30分钟,慢慢调整到10点入睡。
白天适量运动,比如慢跑、太极、瑜伽、跳广场舞,让身体适度疲劳,自然能睡得更香。
睡前避免看手机、电视,减少蓝光刺激,帮助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光线柔和,温度适中,避免噪音干扰。
结语早睡虽然是好习惯,但过早入睡可能会影响健康,甚至增加一些疾病风险。
老年人应该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健康,精神更饱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老年人睡眠健康指南》.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患者睡眠管理建议》.
《中华医学杂志》.《睡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