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办奥运,为何别的国家都亏钱,中国却实现名利双收?

B站影视 2025-02-05 18:00 1

摘要:以东京奥运会为例,最初预算仅14亿美元,可最终官方公布开支高达136亿美元,收入却因疫情大幅缩水,亏损64亿美元,甚至有消息称实际成本可能是公布数字的两倍,成为奥运史上亏损最严重的案例之一。

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盛会,承载着各国的荣誉与梦想,也是一场场经济实力的较量。近年来,不少国家为举办奥运会投入重金,却血本无归。

以东京奥运会为例,最初预算仅14亿美元,可最终官方公布开支高达136亿美元,收入却因疫情大幅缩水,亏损64亿美元,甚至有消息称实际成本可能是公布数字的两倍,成为奥运史上亏损最严重的案例之一。

同样是举办奥运会,中国却能实现名利双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在奥运申办与筹备过程中,预算规划是关键。许多国家在预算编制上存在严重缺陷,低估了举办奥运会的复杂性和成本。东京奥运会因疫情延期,导致运营维护和医疗费用大幅增加,预算严重失控。

而中国举办奥运会时,预算规划极为精准。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说,申请时提交的总预算仅39亿美元,相比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的186亿美元、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510亿美元以及韩国平昌冬奥会的120亿美元,堪称“节俭”。

北京冬奥会的预算结构也十分合理。15.6亿美元的赛事运营预算,涵盖了赛事所需的各个关键环节,保障赛事顺利进行;15.1亿美元的非组委会投资预算中,65%来自社会投资。

通过引入房地产商投资建设奥运村等设施,赛后这些设施能够转变用途,实现商业价值,既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又让社会资本有了回报,形成双赢局面。

资源利用和成本控制是举办奥运会能否盈利的重要因素。不少国家在举办奥运会时,大量新建场馆和设施,赛后却面临闲置和维护成本高昂的问题。例如,一些奥运场馆在赛事结束后无人问津,成为财政负担。

中国则截然不同。北京冬奥会12个场馆中有十来个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遗留下来的体育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场地,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再次承担开闭幕式重任;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被改造成“冰立方”,作为冰壶比赛场地,赛后还能快速转换回游泳中心,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在设备器材方面,中国大量采用以租代购的形式,减少了30%左右的采购费用及相关的购买仓储和处置等费用。此外,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减少了额外的基础设施开支,将冬奥会比赛场地张家口崇礼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这些设施虽未计入冬奥会预算,但为当地冰雪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收益模式来看,许多国家举办奥运会主要依赖门票收入、赞助商收入和电视转播权收入。一旦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如东京奥运会因疫情无现场观众,收入就会大幅减少。而中国举办奥运会有着更丰富多元的收益模式。

北京冬奥会组委会计划做到运营层面的收支平衡,除了国际奥委会分配的电视转播费、国内外赞助商收入、品牌授权产品收入外,政府补贴仅占总预算收入的6%左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举办奥运会有着长远的发展眼光。举办奥运会不仅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例,运营层面赚了十几个亿,虽然配套投资巨大,但极大改善了北京城市环境,带动了房价高涨,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张家口和崇礼县知名度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极大加强,地方政府借此调整城市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当地房价和土地价值大幅增加,后续可持续开发冰雪和旅游资源。

同样,上海举办世博会,借助契机加速获批大量地铁线路和高速公路,促进城市更新拓展,世博会后场馆拆除空出的黄金地段土地可供后续开发。

中国举办奥运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名利双收,在于精准的预算规划、高效的资源利用、创新的成本控制以及多元的收益模式和长远的发展眼光。

这些成功经验,不仅为中国未来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世界各国在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让我们期待中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创造更多的辉煌。

#奥运会#

文章来源@陈欣教授谈财经 的视频内容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