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容提要:江南农民利用水利系统和精细耕作技术对江南水稻土的形成和培肥施加影响长达千年,有着系统的经验。他们不仅可以利用长江、黄浦江水以及太湖清水进行淤积培肥,也会通过圩田微地貌形态促进土壤的脱水与熟化。江南农民的耕—耙—耖耕作体系的完善,泥肥、有机肥、绿肥和麦
从生态看和平:环境社会与自然生命
土地与人
江南地区的农耕与土壤生态变迁
内容提要:江南农民利用水利系统和精细耕作技术对江南水稻土的形成和培肥施加影响长达千年,有着系统的经验。他们不仅可以利用长江、黄浦江水以及太湖清水进行淤积培肥,也会通过圩田微地貌形态促进土壤的脱水与熟化。江南农民的耕—耙—耖耕作体系的完善,泥肥、有机肥、绿肥和麦稻轮作的采用,都推动着土壤在水耕环境下的淀积层发育,使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趋于良好,甚至出现了鳝血土这种高产高性能的水稻土。农业土壤是江南传统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土壤维护的传统经验和技术体系的更新,加强水土循环,推动农业的高产高效和城乡生态环境的维护。
王建革,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著有《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 世纪)》(2013)、《江南环境史研究》(2016)等。
Email :jgwang@fudan.edu.cn
库尔德斯坦的土地神话与记忆
内容提要:库尔德斯坦地区战争与生态变化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战争对库尔德地区生态和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政治形势的转变可以反映社会文化和集体心理的变化。库尔德工人党与土耳其政府的冲突导致生态破坏和物种减少。同时,战争区域可能成为一些认为已灭绝物种的新家园。通过案例分析,如老虎和豹子的传闻,以及火烈鸟数量的减少,文章展示了战争如何影响地球的记忆和自组织能力。人类应该在战争和生态变化中与未知共存,突破界限,寻找切实的解决方案。
罗杰达·图格鲁勒(Rojda Tugrul)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和研究者,研究领域包括空间和时间相关的同一性概念、艺术的政治性、艺术表现的自主性和图像的力量等问题。图格鲁勒获得维也纳美术学院艺术理论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
Email :rojdatugrul@gmail.com
许洪珍 程艳琴译
英国—瓦巴纳基战争与北美东北部环境变化
内容提要:17—18 世纪,英国与北美东北部瓦巴纳基人之间持续发生土地争端。英国殖民者与土著居民之间关于土地所有权存在根本分歧。这些冲突源于对土地的不同理解和观念,包括英国殖民者对土地的抽象化观念,以及瓦巴纳基人对土地的深刻情感和关系性理解。通过探讨树木、动物和土地在战争中的角色,可见这些元素如何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自然的不同观念。例如,瓦巴纳基人将树木视为神圣和有生命的,而英国殖民者则将树木视为商品和资源。在动物方面,瓦巴纳基人将动物视为亲人,而英国殖民者则将动物视为食物和劳动力。在土地方面,瓦巴纳基人将土地视为家园和财产,而英国殖民者则将土地视为领土和资源。通过这些案例,文章展示了战争不仅是军事冲突,也是不同自然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冲突。此外,必须注意到英国定居殖民者和英国政府的观念之间也存在相当的差异。理解这些观念的差异对于理解殖民化和冲突的历史和现代意义至关重要。
卡姆登·艾略特(C. R. Elliott),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美国早期环境史。曾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学习。发表论文《“穿越死亡的荒野”:疟疾、塞米诺尔环境知识和佛罗里达迁徙战争》(《民族史学》2024 年第 71 卷第 1 期)等。
Email :camdenelliott@g.harvard.edu
李光辉译
水与水利
明清以来长江口地区的水沙环境与沙洲“水—田—土”开发
内容提要:明中期以后,咸淡水环境的新一轮变化引起江口地区沙洲成陆、农田水利、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系列响应性变化。崇明岛北部及其对岸的通海平原东南部成为沙洲成陆的重点地区。沙洲出露之后的农业开垦,皆是围绕引淡阻咸之水利原则来举办,在这一原则主导下,江堤与涵闸紧密结合、沙田内部全面覆盖网格状水系的沙洲水利系统逐渐构建完善。明清以来长江口大量沙洲已发展成为新型“米粮仓”,并不断合并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的一部分,与这种同长江入海口水沙环境高度协调的人工水利系统的运作密不可分。
吴俊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7—20 世纪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区域环境史、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出版著作《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考察研究》(2022)、《水乡聚落 :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2016)、《文明与气候》(2020,译作)等。在《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史学月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
Email: wujunfan11@shnu.edu.cn
《印度河水条约》:跨界水外交与环境和平
内容提要:《印度河水条约》是 1960 年印巴两国为解决水资源分配问题而签订的协议,它将印度河的支流分配给两国,避免了因水资源争端而爆发战争。该条约被认为是跨界河流协议的典范,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当时的争端,还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机制。然而,该条约也存在局限性,如未涉及地下水使用、气候变化影响、人口增长等因素,且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持续的影响。此外,条约的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忽视了次国家层面的冲突和本地社区对河流的社会文化体验,可能导致新的紧张局势和冲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政治环境的变化,该条约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面临挑战,需要不断调整和演进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尼古拉斯·布雷弗格尔(NicholasB. Breyfogle), 美 国 俄 亥 俄 州 哥 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 ;曼西·戈亚尔(Mansi Goyal),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马杜米塔·杜塔(Madhumita Dutta),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法兹鲁尔· 哈 克(Fazlul Haq), 俄 亥 俄 州立大学伯德极地与气候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布莱恩·马克(Bryan Mark),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教授。
Email: breyfogle.1@osu.edu
张大川译
海洋与极地
海洋史 :全球史研究的核心学科
内容提要:跨学科团队——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历史研究(History of Marine Animal Populations,简称 HMAP)的工作说明了海洋史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国际海洋史学会(International Maritime History Association,简称 IMHA)的成立助推了海洋史的学科建设。海洋史是理解全球史的重要路径之一,海洋史学家应通过跨学科的研究积极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
马尔科姆·塔尔(MalcolmTull),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 荣休教授。曾任国际海洋史学会主席、专业权威期刊《国际海洋史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History) 的 联 合 主 编、 澳大利亚经济学会西澳分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经济学史、应用海洋经济学,尤其专注于港口和渔业的研究。参与撰写和编辑的著作有《社区企 业 :1897—1997 年 弗 里 曼 特 尔 港的 历 史 》(A Community Enterprise:The History of the Port of Fremantle,1897-1997, Liverpool University,1997);《牛津海洋史百科全书》(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Maritime Histo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港口私有化:亚太地区的经验》(Port Privatisation: The Asia-Pacific Experienc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8);《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渔业开发的历史视角》(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Fisheries Exploitation in the IndoPacific, Springer Dordrecht, 2014)等。
Email: M.Tull@murdoch.edu.au
孙文思译
鳕鱼战争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际渔业冲突
内容提要:20 世纪 50—70 年代的鳕鱼战争,即冰岛与英国围绕领海与捕鱼权问题爆发的一系列冲突可放置于西方海洋主权观念变迁的脉络中考察,有助于分析二战后在美国“杜鲁门宣言”所掀起的海权新变局下,冰岛这个新生国家如何运用地缘优势与国际局势维护本国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北大西洋海域的去殖民化历程。此外,梳理德国近代渔业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变化后发现,有必要将通常被忽视的德国置于这场战争的前因与经过中,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国际资源利益冲突的多重因素。
英戈· 海德布林克(Ingo K.Heidbrink), 国 际 海 洋 史 学 会 主席、美国老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历史系主任、教授,英国赫尔大学海事历史研究中心(布莱兹海事中心)名誉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有渔业史、船舶与海洋法研究。代表作有《德国唯一的殖民地是海洋》(出自《德国的深海渔业与20世纪的渔业冲突》Die deutsche Hochseefischerei und die FischereiKonflike des 20. Ja hr hunderts,2004年)。
Email: iheidbri@odu.edu
李昊泷译
多面向的北极 :区域概念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内容提要:北极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不同群体具有不同意义,包括原住民的家园、探险家的荒野、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气候变化下的未来。北极地区对全球经济和政治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同时,北极地区也面临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环境污染。尽管如此,北极的未来仍被一些人视为“新生”,而非“消亡”。北极地区未来可能面临的冲突领域,包括航线开发、矿产开采和环境污染。最后,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兴趣和活动,对北极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卡伦·奥斯伦德(Karen Oslund),美国陶森大学教授。2000 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中心、华盛顿德国历史研究所、美国陶森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史、1750年以来的全球北极研究,环境史与科学技术史、土著 / 原住民研究,以及殖民与后殖民研究。参与撰写的著作有Iceland Imagined: Nature,Culture, and Storytelling in the North Atlantic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revised paperback edition 2013) 等。
黄巧文译
流行病
流行病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内容提要:流行病学史研究对于探索远古人类历史有重要意义。采取流行病学史的新研究路径,有助于重新界定历史上许多主要传染病的出现时间。另外,引入“微量元素缺乏症”的新研究路径,对捕捉同期代谢疾病的流行强度和散布情况大有裨益。
詹姆斯·韦布(James Webb),美国科尔比学院荣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生态和经济史、非洲史、流行病学史,尤其是疟疾史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致病之源 :人类排泄物和肠道传染病的全球历史》(The Guts of the Matter: A Global History of Human Waste and Infectious Intestinal Disease , Cambridge University, 2020),《热带非洲抗击疟疾的漫长斗争》(The Long Struggle Against Malaria in Tropical Africa,Cambridge University, 2014),《 人类的负担 :全球疟疾史》(Humanity's Burden: A Global History of Malar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等。
Email: jlwebb@colby.edu
孙文思译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的疟疾控制
内容提要: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二战中的一个关键战役,盟军通过有效的疟疾防控措施获得了战略优势。所罗门群岛的气候条件为疟疾传播提供了理想环境,但盟军通过隔离、服用抗疟药和使用滴滴涕等手段成功控制了疾病传播,减少了非战斗减员。此外,所罗门群岛居民在战争中提供了重要的支援,但也面临了疾病和战争带来的苦难。疟疾防控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胜利,也展示了科学、环境和人口控制之间的重要联系。
霍尔格· 德贺斯勒(Holger Droessler),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USA)历史学助理教授,美国现代史专家,研究方向为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与太平洋。著有《椰子殖民主义:工人与萨摩亚的全球化》(2022)。
Email :hdroessler@wpi.edu
张大川译
环境、气候与景观
十九世纪的英国环境与景观
内容提要: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历史学家围绕“农业乡村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争论不休。为了确定究竟哪个时代见证了史上最剧烈、最集中的变化,也即为了确认“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的时间段,历史学家们就农业生产力、耕作方法、家畜育种、科学技术等农业乡村发展元素进行评估。多数历史学家坚持认为,农业变革最为密集的时期为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 70 年代。他们称,这一时期见证了英国有史以来最广泛的耕地重组,实现了最大规模的耕地扩张,同时畜种改良、农业器械和人造(化学)肥料也得到最快速的发展。多数人还观察到,1870 年后,制度变革和技术革命的增速放缓,国际竞争压力导致农业利润骤降,农业投资也一并锐减。
亨利·弗伦奇(Henry French)系英国埃塞克特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 17-20 世纪英国乡绅的男子气概与身份认同、埃塞克特郡与兰开夏郡的土地所有权。代表著作有《男人的财产 :1660-1900 年英国的男子气概和地主绅士》(Man’s Estate: Masculinity and Landed Gentility in England, c. 1660-1900, 2012) ;《英格兰的地方中产阶级,1620-1750》(The Middle Sort of People in Provincial England,1620-1750, 2007)。
Email:H.French@exeter.ac.uk
郭缅基译
1985年以来的气候、外交与发展
内容提要:地球面临着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挑战,揭示了国际合作应对的内在逻辑。在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里,“气候外交”一词被言及。它意指发端于气候专业知识的国际技术官僚主义,是讲求政治中立的自由主义替代方案。正因如此,“气候外交”被寄予众望。人们希望它能紧跟科学前沿,提出解决气候问题的多边方案。不过,“气候外交”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有待进一步探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已经发布了第六次评估周期的综合报告,而本文就将审视 1985 年以来发展之于“气候外交”的作用。
鲁思·摩根(Ruth A. Morgan),国际环境史组织联盟副主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教授。2013 年获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史、科学史、气候史、水的历史和环境人类学。参与撰写的著作有《气候变化与国际化的历史》(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 London:Bloomsbury, 2023);《将要耗尽?西澳大利亚的水》(Running Out? Water in Western Australia, Crawley: UWA Publishing, 2015)等。
徐露译
恶性循环——历史上的武装冲突与环境变迁
内容提要:美国历史上战争与环境交互影响。在迈进变幻莫测的未来之际,我们要想做出较好的决策,就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军事历史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丽莎·布拉迪(Lisa M. Brady),博士,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Boise State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军事活动与自然环境随着时间推移交互影响的情况。著有《土地上的战争——军事战略与美国内战期间南方景观的改变》(War Upon the Land: Military Strate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uthern Landscapes During the American Civil War,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12)。在《环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外交史 》(Diplomatic History)、《亚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注记:皇家学会科学史学会杂志》(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现担任“牛津书目在线·环境史”(Oxford Bibliographies OnlineEnvironmental History)的主编,兼任莱顿大学出版社(Leiden University Press)“战争、冲突与环境”丛书的编辑 ;曾于 2013—2019 年期间担任《环境史》杂志的主编。
Email:lisabrady@boisestate.edu
张大川译
生态文明与教育
基于怀特海哲学的生态经济学
内容提要:经济的本质在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健康和繁荣。种种生态危机证明,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以掠夺大自然为主要特征的旧的经济学已走到了尽头。货币不可能是真正的财富,只有生命健康才是最高价值。生态经济学以怀特海哲学为理论基础,超越一切旧的经济学,为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一种价值引导。生态经济遵循生命规则,珍惜一切物种,以自然供给物为基础,具有地方性、关系性、交互性,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地球生态的整体健康,保护、恢复、重新稳定整个生态圈的生态系统。
凯文·克拉克(Kevin Clark),哲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州有机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主要著述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Email :kevincrestline@aol.com
任佳琳译
未来教育与生态文明:人工智能时代哲学家的教育责任
内容提要: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它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甚至不是以生物为中心的,而是以宇宙为中心的。过程哲学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是实际实有,实际实有在根本上是一种“能”,它构成了世间万物,因此整个宇宙不过是由无数机体构成的一个“群集”。按照过程哲学,并不存在“有机”和“无机”的明晰界限。所以,过程哲学最能解释和引申生态文明。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教”和“学”的问题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过程哲学中的过程观念和机体观念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文森林· 彼得罗夫(Vesselin Petrov),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过程哲学学会主席。
E-mail: petrov.vesselin@gmail.com
周邦宪译
来源:中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