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家追一部新剧,就是《致1999年的自己》。看名字就一目了然,讲述千禧年左右的那段美好时光。
最近在家追一部新剧,就是《致1999年的自己》。看名字就一目了然,讲述千禧年左右的那段美好时光。
家里人很爱看,我大概从六七集开始追的,就是讲的寻常人家在时代年轮里的那些事儿,我妈妈很爱看这种年代剧,过去的岁月对于长辈而言,都是有朝气的。
我自己追下来呢,觉得是可看的,大人的戏更好看。小孩的戏呢,一个是部分年轻演员看着不像高中生,加上演技方面还是生硬的,小孩的戏难免会有点尬,好在大人戏份起到了很好的均衡作用,整体而言呢,这部剧放在过年播还是很贴切的。重点是避开了雷剧的低智剧情。
我们重点来看看倪虹洁演的陈秀娥。
这是一个很有喜感的角色,钝感也很强,傻乎乎的,没心没肺的。
但她原生家庭,很不幸。之前我们追《小巷人家》,就重点剖析过重男轻女和愚孝。
秀娥的母亲也是重男轻女的极端分子,老戏骨杨昆这次演得也很好,没有脸谱化的表演。对于咱们这些资深观众而言,最害怕的就是看到熟面孔老面孔开始吃老本,重复过去的表演。
《致1999年的自己》倪虹洁的高光戏蛮多的,有场戏呢,是和母亲爆发冲突。
老妈呢,把女儿防贼一样,女儿秀娥爱打扮,有点小虚荣心,想问老妈借块手表戴戴,在小姐妹面前刷刷存在感。
老妈不借,秀娥就自己问小姐妹借了块欧米伽的表。
好了,老妈发飙了,不分青红皂白就说女儿偷了自己的名贵手表。后面老妈自己又找到手表了,这会儿已经来不及。
秀娥受了极大的冤枉,她力证清白,并且由表及里,戳了老妈重男轻女的脊梁骨。当年,秀娥明明可以顶替老爸名额进厂上班,老妈要把名额留给儿子,撒谎骗女儿要去上山下乡,于是就被发配远方。没苦硬吃,无辜在外吃了这么多年苦,不幸中的万幸就是找了一个好老公。
之后呢,老妈给秀娥一千块钞票,让她去预定一家昂贵有档次的饭店,全家一起吃个饭。正巧是秀娥生日要到了,秀娥还很开心,结果老妈竟然连女儿生日都忘记了。是两个在美国的儿子要回来了,老妈开心得各种张罗。
秀娥的家庭线,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道理:养儿并不防老。
我相信呢,过年期间,很多人家都会遭遇重男轻女的重创,这些古板、封建、冥顽不灵的父母,即便儿子零孝顺,女儿全能孝顺,红利只传男不传女,对女儿就是否定一切,对儿子就是无限赞许。
国产剧这些年也在重男轻女的赛道上深耕,但这次陈秀娥面对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她懂得不内耗。
她的良药就是找了个好老公,原生家庭的不幸和缺爱,她在婚姻里全部补救回来了,还能有富裕的爱。
所以她性格就是大大咧咧,每天没心没肺,钝感十足,用一种大智若愚来化解原生家庭的痛,但该敏感的时候也会脆弱,也会崩溃。
她保持了一种童真,即便人到中年,她依然每天活在快乐中,哪怕碎片化生活是平淡如水的,她总能在日子中找到闪光点。
秀娥喜欢有话说出来,受了委屈,一定要说出来的,这就是「不内耗」的基本点。
现在很多人「内耗」,喜欢去社交媒体分享,过年你在家里受了委屈,父母奇葩,亲戚奇葩,各种愚孝重男轻女,当着面,你不敢说,不敢反抗,为了顾及所谓的情面,转过身就在社交媒体疯狂吐槽,获得陌生网友的各种同情共情,这时候好像稍微能挽回点精神损失费。实际上还是内耗了,因为你当下很难受呀,憋屈呀。
这是一种事后补救,损伤已经存在了。
陈秀娥就没有,她平时钝感强,大大咧咧惯了,精神上就不容易「藏污纳垢」,因为你自动屏蔽。钝感对应的是敏感,敏感惯了,就会容易计较,这种计较如果表现得表里不一,那就是内耗了,你没办法有一个发泄口。
但触及到底线了,陈秀娥钝感变成了果敢,遇到问题,是要直面问题,是要说出来的。
她绝不会内耗,哪怕和老妈对抗,双方各损伤50%,她也没有输,事后止损回血也是可控的。
而且她不是情绪发泄,她会罗列事实。
罗列事实,在矛盾冲突现场是可贵的逻辑思维,因为保持了头脑清晰,还能把条理说清楚。
不被情绪冲昏头脑,也就不会被重男轻女的父母洗脑。
被洗脑的前提,总归是你头脑不清楚呀,主观意识脆弱了,才能被洗脑呀。
重男轻女的父母,本质上还是拿自己「家长」或者「父母」的权势感,来压制子女,和霸凌是一样的。不尊重别人,就是霸凌。
很多子女呢,尤其女儿,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愚孝,或者是隐忍。
被重男轻女的毒父母洗脑成功了,成为了家庭的奴隶,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而且还要给别人做免费嫁衣。
陈秀娥敢叫嚣的,母亲冤枉她偷表,她先把眼前的问题梳理清楚,再揭露本质问题,说得母亲哑口无言。
两个儿子在美国,吃了家庭红利,女儿现在带着老妈一起过日子,如果老妈还要给她脸色看,自然是要叫板的。
这是可贵的女性意识觉醒。女儿也是人,和儿子是平等的,父母重男轻女是错的,是可以直接反驳,甚至对抗的。
陈秀娥甚至可以直接拿出解决方案。
她老公在江西农村,以前那个年代,农村也是重男轻女的重灾区。
老家侄女成绩好,但读书受挫,老家所有亲戚都要断掉女儿读书的路,让她去外面打工。
很多陋习就是如此,家里女人吃饭都是单独一桌,男女分界线很明显,男人在正堂吃大桌,女人们在旁屋吃小桌。
就在讨论侄女读书问题的时候,陈秀娥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明明可以进工厂,却被弟弟顶替了名额,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成为了人生遗憾。
她在一屋子愚昧落后的亲戚面前,硬气了一把。
指出问题,并且说了危害性,16岁女孩正是读书的年龄,而且成绩好,不应该断送前程,并且告诫这些亲戚们,眼界要放长远。
她会举证,她的女儿就是最好的证明。她女儿就是在健康的家庭氛围里成长的,互相尊重是底线,是基本。
在她的家庭里,女性是受男性尊重的。
这些表述也刺激了老公的担当,最后这一家子愿意承担侄女高中三年学费。
陈秀娥有彪悍的实践能力,最后都是实战经验。
有斗争嘛,才能推动改革,家庭关系也是如此。
她母亲重男轻女,势必就要带着打压、否定、洗脑,这些都是原生家庭万恶之源。
但你们看陈秀娥,从来不会被洗脑,她一直都会和老妈「斗争」。
斗争就是一种实战,我是讲事实摆道理地和你斗。
你越是否定我,我越是要和你拨乱反正。
这类父母,也是欺软怕硬的,享受家长带来的权威感,在家庭各种作威作福,一言堂一刀切,最怕有人提出质疑和反对。
陈秀娥是硬朗女性,值得点赞。
希望2025年,大家都能变得硬气、硬朗,尤其是女性朋友们,如果你们遭受重男轻女,如果你们的父母喜欢否定打压你们,不要害怕,也不要内耗,拿出陈秀娥的这种硬气,努力储备实战能力,破碎不堪的原生家庭就是你最美丽的玫瑰园,都是你的铿锵美感。
来源:风和日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