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态是英语语法的重要范畴,体现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主动语态强调主语执行动作,被动语态突出主语承受动作。英语时态丰富,有 16 种基本时态,涵盖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现在
剖析英语语态:为何不存在 16 种被动语态
语态是英语语法的重要范畴,体现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主动语态强调主语执行动作,被动语态突出主语承受动作。英语时态丰富,有 16 种基本时态,涵盖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过去完成进行时、将来完成进行时等。但被动语态在时态对应上并不完全一致,不存在 16 种被动语态形式,探究其背后成因对理解英语语法体系意义重大。
一、英语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与构成要素
基本结构形式
英语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为 “be +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其中,“be” 动词是关键的语法标记,依据句子时态、主语的人称和数发生变化,用以体现时间和动作状态;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是动作被动性和完成性的体现,二者结合构成被动语态的核心结构。例如,在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中,“The flowers are watered every day”,“are watered” 便是 “be + 过去分词” 结构在一般现在时的具体呈现,“are” 对应一般现在时及复数主语,“watered” 是 “water” 的过去分词,表明花儿承受浇水这一动作。
“be” 动词的变化规律
在不同时态中,“be” 动词的变化严格遵循语法规则。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 “I” 时用 “am”,第三人称单数 “he/she/it” 用 “is”,其他人称复数及第一、二人称复数用 “are”;一般过去时,第一、三人称单数用 “was”,其他人称复数用 “were”;一般将来时,统一用 “will be”;现在完成时为 “have/has been”,其中 “has” 用于第三人称单数主语 ,“have” 用于其他人称;过去完成时是 “had been”,不受人称限制。这些变化规律是构建正确被动语态的基础,学习者需熟练掌握。
过去分词的形式与选择
过去分词的形式分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规则变化是在动词原形后加 “-ed”,如 “play - played”“visit - visited”;不规则变化则需特殊记忆,如 “do - done”“go - gone”“see - seen” 等。在构成被动语态时,必须依据动词本身特性准确选择过去分词形式,这直接影响被动语态表达的准确性。
二、从语法结构角度分析不存在 16 种被动语态的原因
部分时态结构与被动语态的兼容性问题
在 16 种时态中,一些时态的结构与被动语态的 “be + 过去分词” 结构难以融合。以现在完成进行时为例,其主动语态结构为 “have/has been + 现在分词”,若要转化为被动语态,理论结构会是 “have/has been being + 过去分词”。但这种结构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极为罕见,几乎不被使用。因为它不仅结构冗长、语法复杂,读起来拗口,还在语义表达上存在冗余。如 “The project has been being carried out for three months(这个项目一直被执行了三个月)”,这种表达远不如 “The project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three months(这个项目已经被执行了三个月)”简洁明了,后者用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就能准确传达语义。
特殊动词的限制
某些动词,即便在主动语态中有特定时态形式,也无法转化为被动语态。例如,系动词 “seem、appear、look(看起来)”等,以及表示所属关系的 “belong(属于)”等动词。这些动词本身描述的是主语的状态或属性,而非一个可使其他事物承受的动作,缺乏明确的动作承受对象,所以不具备构成被动语态的语义基础。像 “He seems happy”,“The book belongs to me”,无法将其转换为被动语态。
三、语义逻辑对被动语态形式的影响
动作与状态的语义区分
英语中,动作和状态在语义上有明显区分。被动语态主要用于描述动作的被动承受,强调动作的发生和结果。而一些时态所表达的语义更倾向于状态的持续或描述,并非动作的执行与承受。例如,一般现在时除了表示经常性、习惯性动作外,还可描述主语的状态、特征等。当用于描述状态时,如 “She is tall”,这种状态类描述不存在被动概念,因为 “高” 是主语自身的属性,不是一个可被他人施加的动作,所以无法转化为被动语态。
语义表达的简洁性与准确性原则
语言表达遵循简洁性与准确性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即便理论上可构建被动语态形式,但如果会导致语义表达模糊或冗余,也会被语言使用者摒弃。例如,将来进行时的被动语态,理论结构为 “will be being + 过去分词”,如 “The task will be being finished at this time tomorrow(明天这个时候任务将正在被完成)”,这种表达既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又使语义复杂化,远不如用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The task will be finished tomorrow(任务明天将被完成)”清晰准确。
四、语言习惯与语用功能对被动语态的制约
日常语言使用习惯
在日常英语交流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洁、自然的表达方式。长期的语言使用习惯使得某些复杂或不符合习惯的被动语态形式逐渐被淘汰。例如,过去完成进行时的被动语态,理论结构为 “had been being + 过去分词”,这种结构在日常对话中几乎不会出现。人们通常会选择用其他时态的被动语态或主动语态来替代,以满足快速、流畅交流的需求。如原本可能表达为 “The experiment had been being conduct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it was interrupted(在被中断之前,实验一直被进行了很长时间)”,实际交流中更可能说成 “The experiment had been conduct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it was interrupted(实验在被中断之前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
语用功能的影响
不同的语用场景对语态选择有影响。在正式的学术写作、科技文献中,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动作的客观性和结果,突出信息焦点。但在一些口语化、随意的交流场景中,主动语态使用更为频繁,因为它更能体现交流的生动性和直接性。例如,在日常对话中,人们更常说 “I fixed the bike”,而不是 “The bike was fixed by me”,除非需要特别强调自行车是被 “我” 修理这一信息。这种语用功能的差异也限制了某些被动语态形式的使用频率,使其难以发展成为常见的语法形式。
五、结论
英语不存在 16 种被动语态是语法结构、语义逻辑、语言习惯及语用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法结构上,部分时态与被动语态结构难以兼容,特殊动词缺乏构成被动语态的条件;语义逻辑层面,动作与状态的区分以及语义表达的简洁准确原则限制了被动语态形式的衍生;语言习惯和语用功能方面,日常使用习惯和不同语用场景的需求决定了被动语态的实际使用形式。深入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学习者更系统地掌握英语语态体系,避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困惑,同时为英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升教学效果。未来,随着英语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被动语态的形式和用法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想要了解更多的语法知识点和做题技巧,快来学习老胡录制的《被动语态专讲》吧!
👇👇👇👇👇👇👇👇👇
来源:长春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