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部编八下语文实用型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B站影视 2025-02-05 08:42 3

摘要:中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试卷精讲精练,查漏补缺挑战高分阅读写作小能手

#质感创作人#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复习检查

1.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翩然(piān)孕育(yùn)炎热(yán)簌簌(sù)农谚(yàn)连翘(qiáo)纬度(wěi)经度(jīng)

中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试卷精讲精练,查漏补缺挑战高分阅读写作小能手购买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导入新课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2.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一)语言的准确性

(二)语言的生动性

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些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二)语言的生动性

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请你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些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3. 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文章主旨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课堂练习

1.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A.举例子作引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作比较

B.作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作比较

C.举例子作引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比较

D.作引用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比较

答案:B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尽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答案:A

板书设计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来源:涵涵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