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造成教育乱象的根源:谈谈县城的上流社会

B站影视 2025-02-05 06:56 2

摘要:下午四点,县城重点小学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位穿着褪色工装裤的父亲蹲在马路牙子上抽烟:"食堂一顿饭15块,孩子说肉沫都是碎的。”不远处,一辆黑色奔驰车缓缓摇下车窗,露出后座男人油光锃亮的额头——他正是承包了县城三所学校食堂的"王总”。这个画面,撕开了县城教


下午四点,县城重点小学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

一位穿着褪色工装裤的父亲蹲在马路牙子上抽烟:"食堂一顿饭15块,孩子说肉沫都是碎的。”

不远处,一辆黑色奔驰车缓缓摇下车窗,露出后座男人油光锃亮的额头——他正是承包了县城三所学校食堂的"王总”。

这个画面,撕开了县城教育生态最隐秘的伤疤。

一 被垄断的"教育生意经"


在西北某县,教育局招标公示显示:2022年全县中小学食堂承包中标的5家公司,法人代表都姓张。

知情人透露,这其实是当地某家族分拆注册的空壳公司。

他们掌控着全县3.6万学生的胃,却用发霉花生油登上过食品安全黑榜。

“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

杜威的箴言在这些承包商的账本前显得如此苍白。

当小卖部货架上3元的面包卖到8元,“冰露"矿泉水敢标价5元。

我们看到的不是教育,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围猎。

家长质疑时,校长办公室飘出的"都是公开招标的”,恰似给教育公平蒙上的黑色幽默面纱。

二 教育世袭:穷孩子的天花板


华北某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如何支持私立学校发展,让全县人民享受优质教育的问题。

最终决定,把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抽调到私立学校,县财政发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由私立学校解决。

现实却是:这些挂着"支教"名头的老师,正在给每年收费3.8万的私立初中带重点班。

他们的工资单上,公立基本工资+私立绩效奖金,工资总额是留在公立学校的同事2.3倍。

陶行知曾说: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但在江西某县,公立初中实验班65%的学生家长是当地领导和社会贤达——他们正是二十年前那批重点班毕业生。

教育世袭的齿轮转动时,乡镇中学班主任看着凌晨五点起床上学的女孩,桌上的咸菜馒头,与私立学校的自助餐厅,构成了21世纪最刺眼的蒙太奇。

三 看不见的"教育种姓制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批判性思考的人。”

但在西南某县,手握两项"国家专利"的六年级女孩,其专利代理人正是县科协副主席。

当保时捷车队护送"科技创新大赛"选手时,乡镇中学实验室里的显微镜,还停留在1998年教育局捐赠的款式。

这种割裂在县城熟人社会里愈发狰狞:

教育局长的儿子在作文里写"我的区长父亲"。

农民工的孩子在日记本上涂抹"爸爸今天又被欠薪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某位不愿具名的教授痛陈:

“当教育资源配置变成权力寻租的狂欢,底层突围的通道正在集体坍塌。”

四 被异化的教育公平


夜幕降临,县城最豪华的酒店里,“教育发展座谈会"正在进行。

教育局领导、企业家、校长们举杯畅谈"提升办学质量”,水晶吊灯在他们头顶折射出迷离的光晕。

而窗外,穿校服的瘦小身影在推着爆米花车走过,车头挂着的充电台灯,在夜色中晃出一道微弱却执着的白光。

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警告在耳畔轰鸣:

“当教育沦为特权阶层的装饰品,整个社会的认知免疫力将彻底崩溃。”

那些攥着单词本的少年或许还不明白,他们对抗的不只是英语语法,更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系统困局。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点燃怒火,而是为守护那盏充电台灯照亮的希望。

刘润在2024 年《进化的力量》演讲中说: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这个世界当然会变好,但它不会自动变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努力。

引用到教育上同样适用。

教育会变好吗?

当然会变好,但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拿出一点点努力。

你的一次点赞,可能在某个校长办公桌上投下一道微光;

你留下的评论,或许就是撬动铁板的第一根杠杆。

请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你见过最刺痛的教育不公是什么?


如果你是那个推爆米花车的父亲,会给孩子抄写哪句箴言?

转发出去,让更多角落看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那个攥着单词本的背影,正在等待你的回响——正如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的那样:

“未经审视的教育,配称为教育吗?”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