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牛肉拉面藏着的神秘“魔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6-11 06:55 5

摘要:兰州牛肉拉面历史悠久,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兰州牛肉拉面”作为甘肃的名片之一,受到当地官方重视。

兰州牛肉拉面历史悠久,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兰州牛肉拉面▲

兰州牛肉面是国内的常见面类主食。据说在清朝嘉庆年间由“食圣”陈维精发明。

陈维精是国子监太学生,父辈以开饭馆为主,家族中世代流传着制作卤牛肉、汤面的秘方,所以想必就是这样把陈维精造就成了美食家,并让他得到了“怀庆食圣”的雅号。根据民间传说,陈维精为人乐善好施,在读书的时候把制作牛肉面的技术传给了家境欠佳的同学马六七,后来马六七又到了兰州开面庄,而且经营得当,从此让兰州牛肉拉面名扬天下。

嘉庆年间由“食圣”陈维精▲

继“食圣”陈维精之后,陈家后人已不再从事餐饮业,世代皆为读书人,不过口耳相传的秘方却不曾流失。

陈维精还将做面秘诀作成了一首诗,诗中包含了做面食所用各种调味料,着实令人惊叹。

全诗附文:众鸟高飞尽,[桂子]独去远。[豆蔻]年华和,身强余[百倍]。春风草[木香],[当归]怀庆府。新绿欲涌,[丁香]初开,花[香叶]茂,[荜菝]涟漪,百里林[草果]然繁盛[芳香]。路远难行,高[山奈]何?汝等避[草寇]而返苏寨。[车前]着吉服 马卦[红袍],夜宿[八角]楼,晨饮[胡荽]汤。马[良姜]行千里,遍[地黄]花时至,司碧玉书联水席相敬:[月山姜]汤茴[香豆],烹[肉扣]碗[贵老]忙,橫[披垒]灶。

民国初年牛肉拉面摊旧照▲

坊间还有一个版本,认为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唐朝,把它的历史再往前推了大约1000年,但可惜目前尚无史料可参考。

笔者查找资料,最早的兰州牛肉拉面馆是成立于清朝的“月阳楼”,而且只开放给社会的“上等人”。只是不知道这个月阳楼在今天北京的哪一个位置,我暗想会不会是在回教徒聚集地牛街附近呢?不懂,也没有任何史料支持,所以我也不敢乱说,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兰州拉面的向往,最多先在心里记下,以后有机会专门在北京访查看看吧。(以此作为品尝美食的借口!)

1915年,清末著名的回族厨师马保子(原名马耀山)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椒)、五黄(面条需要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标准。

陈维精家谱▲

三十年前一次出行上海,中午在福州路看到了一家牛肉拉面馆,心里暗暗叫喜。

我点了一份干捞牛肉拉面、凉拌腐竹、凉拌牛肉、一颗药材卤蛋和一杯九阳豆浆,后来也发现只要点的面是大份的就能够无限加面,这对我这个超级资深吃货来说是个好消息呀!待所有菜品端上桌后,下一步就应该是“检验”成品的时刻了。

没想到看似普通的兰州牛肉拉面有那么多的碗里乾坤,拉面师傅拉面虽只需要大约10秒钟,但其背后竟隐藏了几百年的历史。品尝了这家馆子的兰州牛肉面之后,觉得面条很有筋道,牛肉口感不柴,酱料还算是拿捏得当,除了凉拌牛肉价格稍微不太友善,其余的大致上都不错,颇值得推荐。但当时真正可惜的是,未去过甘肃兰州,品尝一下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

拉面师傅拉面虽只需要大约10秒钟▲

又过了几年,出行兰州的机会来了,想吃正宗的“兰州拉面”,孰料在街头根本看不到“兰州拉面”的招牌。人家兰州人吃的,是“纯汤牛肉面”。

汤面汤麵,汤最重要。“唱戏靠腔,吃麵靠汤。”即便是素面、阳春面,若想好吃,就不可清汤寡水。中式汤面,必须用文火和时间,拆解出肉、骨、菌类等食材中的清香鲜醇,加以独门秘笈的调味料,过滤、沉淀,精华凝为一碗高汤,这才上得了台盘。然后浇头配菜,各显神通。

兰州人吃的是“纯汤牛肉面”▲

笔者曾经品尝过苏式汤面:焖肉、爆鳝等五花八门的浇头之外,还有“重青”、“免青”、“过桥”之类外人听来如黑话的术语。

民国时朱枫隐《饕餮家言》有篇《苏州面馆花色》:“凡此种种麵色,耳听跑堂口中所唤,其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重庆小麵,但见厨师从十几二十个小碟儿里,千手观音般飞速舀取油辣子、鲜花椒、花生碎、葱花、香菜、榨菜丁、芽菜末、炸黄豆,配料恨不能喧宾夺主。

苏式汤面▲

然而,这些都是在“麵”之外做文章。不要忘记,“汤面”的另一半是麵。

汤好,麵麻麻哋,也只得七十分。兰州的纯汤牛肉面很简约,只有汤、麵和寥寥几样配料,三者各擅其场又彼此帮衬,天作之合,一尝难忘。面条并非机器轧出,而是现场抻出来的,所以特别劲道,咬嚼之间,趣味无穷。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小说《我是猫》借迷亭先生之口论面条说:“新擀出来的就是好,荞麦面若是放久了(错过食用最佳时机而失去嚼劲),就和蠢笨之人一样,全然不可靠。”(美食家焦桐《论牛肉面》把这句话化作“面条缺乏韧性和人没有脑筋,两样都叫我害怕。”)

台湾牛肉拉面▲

我在兰州住的酒店,特别请到一位拉面师傅,早餐为客人做纯汤牛肉面。

枱后一樽大锅,熬着好大一锅高汤,粗圆的牛骨从中探出。我深吸一口肉骨汤的香,对戴着小白帽的师傅说:“来碗麵。”“好嘞!好了叫你!”我正琢磨着“(麵)好了(我)叫你”的主语省略,师傅已从身前案板上的大块麵团上,揪下可以拢在他手心的一小团麵。那团麵中了魔法,特别听话,就在师傅两手一伸一合、一低一蘸之间,乖乖地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转眼变成可单手提起的一缕银丝。师傅手挥目送,在空中弹跳着的面条就轻轻飞入了高汤旁另一口锅,锅里烧着开水,白汽滚滚。须臾,“叮”的一声,“麵好了!”

在兰州住的酒店,特别请到一位拉面师傅▲

小小一碗,漂着一片牛肉、一小楔白萝卜。

香菜末、葱花和油辣子有的是,深碟儿盛了,自己酌量添加。我加了一小勺葱花、几滴油辣椒,犹豫片刻,又添上几叶从小就有点怕的香菜,小心翼翼捧到餐桌边。青花瓷碗,筷子轻搅,一碗麵的色、香、味瞬间都醒了:小葱和香菜末被滚热的高汤一烫,忽然焕发出淡黄和碧绿的清芬,衬着点点载浮载沉、鲜红油亮的辣子,雪白的萝卜,淡褐色纹理清晰的牛肉片,隐隐浮现在碗底的细丝面条,聚在碗边的圆圆小小的油星。忍不住立即挑起一筷子麵,迎以血盆大口──喔,真好吃。汤鹹鲜,味浓而色清,醇香而不腻。

兰州牛肉拉面馆▲

油辣椒里加了花椒碎,汤里也因之带上浓郁的花椒味,全都缠缠绵绵在每一根嚼劲十足的面条上,吃完一口立即想再吃一口。

那不是软趴趴可以呼噜呼噜喝下去的机器製挂麵,所以不能不细细咀嚼,同时麻辣鲜香的复合味进一步在口中荡漾开。萝卜是醃过的,微鹹。牛肉飞薄一片,几乎全是瘦肉,只在边缘有一小道半透明的牛筋,入口酥烂而仍有韧性,没有碎成丝丝缕缕。两筷子麵,很快吃完,咂吧着嘴儿喝完汤,厚着脸皮,又去找师傅。他认出了我,报以微笑:“再来一碗?”再来一碗,仍未吃够。

麻辣鲜香的复合味▲

白天转悠到兰州西关大清真寺旁已是傍晚,有好几家老字号面馆,牛肉面都只要八元一份。

走进一家,点了牛肉面、酿皮和砂锅。拉面的小哥,二十岁上下,长得好靓,忍不住多瞟他两眼。小哥被看得不好意思了,垂下眼去,手中麵团拉扯几下,“啪!”在案上一弹,白色的面粉轻雾腾起,一扬手,面条已落入开水锅。送到我手中的是一大海碗,漂满艳红鲜绿的油辣子和葱花,四五片牛肉和两块白萝卜藏在汤中。汤已慢慢渗入每一根细麵,咸味调得恰到好处,辣也辣得够劲儿,却只在口中一晃而散,好吃到停不下来。呼噜噜吃完一半,不胜其饱,才恋恋不舍把碗推给眼巴巴等待多时的食客。

走进一家,点了牛肉面▲

店内明亮洁淨,座无虚席,戴着小白帽或素色头巾的人们来点一碗麵,三下五除二,碗中迅速见底。

有了现成的高汤、事先准备好的大块麵胚,随时抻一把麵简单易行,吃起来也容易落喉,醋、茶和额外的葱花、油辣椒都自取。美食家逯耀东先生曾撰文,把牛肉面一论再论而三论。他认为,加了豆瓣酱的台湾牛肉面也许源自川味小吃“小碗红汤牛肉”,加面条即成,千禧年后,各地因地制宜,兰州拉面成为中式快餐的一种,发扬光大。现代社会,生活忙碌,速食、快餐大行其道,良有以也。

美食家逯耀东先生▲

工作压力山大的时候,别忘了告诉自己:越是紧张,越是一团乱麻,越要坐下来,心无旁骛,慢慢吃一餐饭。

“食少事多,其能久乎?”吃好,才有力气和心情应对一切。一碗兰州纯汤牛肉面,也许会给你一点启发:经典不必冗繁,美好恰在简约。

《赞兰州牛肉拉面▪七律》——作者

金城风味韵悠长,拉面牵情意未央。

薄切牛腩呈赤玉,细飘芫叶映清汤。

柔丝漫舞汤中绕,香雾轻萦碗里藏。

最是此餐难忘处,舌尖回味梦魂乡。

来源:鹰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