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料来源[1]杜芳.预防胆结石从饮食开始[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4,(09):82.[2]许玉华,陈国明,钟杰英.老年胆结石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生命科学仪器,2024,22(06):153-154+157.[3]李炎钊,袁宏伟,王海久.
资料来源
[1]杜芳.预防胆结石从饮食开始[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4,(09):82.
[2]许玉华,陈国明,钟杰英.老年胆结石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生命科学仪器,2024,22(06):153-154+157.
[3]李炎钊,袁宏伟,王海久.胆囊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4,8(22):134-138.
胆结石是指胆囊或胆管里出现一颗颗“小石子”,其大小不一,有的小如沙粒,有的大到占据整个胆囊。该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不吃早餐、喜食油腻食物、体型肥胖等。胆结石严重时可导致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李大成今年57岁,在当地菜市场经营着一个菜摊,每天起早贪黑,就为了多挣几个钱补贴家用。虽然他的摊位不大,但顾客络绎不绝,常常没空吃早饭,饿了就随便在摊位上扒拉两口冷饭。李大成最爱吃红烧肉和卤煮,用他的话说,“这玩意儿吃着香,配上几瓣大蒜,简直是人间美味。”他收摊后就往沙发上一躺,看着电视,喝着小酒。殊不知,在长时间的不良饮食习惯影响下,他的健康已悄然亮起红灯。
2016年9月8日,李大成正在整理摊位上的蔬菜,突然感觉右上腹有些隐隐作痛,就像猫爪在轻轻地挠。他以为自己是岔气了,便停下手中的活,一边按摩一边嘟囔着:“年纪大了,毛病越来越多了。”几分钟后,疼痛缓解,他继续摆弄摊子。然而,接下来几天,这种疼痛时不时出来捣个乱,尤其是在吃完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但每次都不太严重,李大成也就没往心里去。
9月22日,李大成照例在菜摊前忙碌,一位老顾客在买菜时注意到他的面色有些不对劲,疑问道:“老李,你脸上的皮肤和眼白怎么这么黄呀?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李大成听完笑呵呵的说道:“我身子骨硬朗着呢,估计这是人老珠黄的正常现象。”他没把老顾客的提醒放在心上,转身为下位客人称菜。
转折发生在10月2日,这天李大成竟破天荒的买了油条和豆浆当早餐,然而他刚吃了几口油条,就感觉胃内翻江倒海,“哇”地一下全吐了出来。吐过之后,嘴里又苦又涩,他赶紧端起豆浆漱口,心想:“好不容易吃个早饭,结果全浪费了。”顾不上休息,他又匆忙将新到的菜摆在摊子上。忙碌间突然右上腹一阵剧痛袭来,疼得他直冒冷汗,手里的菜直接掉在了地上。周围的摊贩见状,赶紧扶他坐在椅子上。这疼痛就像刀绞一般,持续了好长时间才慢慢缓解。在好心人的劝说下,李大成决定去医院检查一下。
医院里,医生体查发现李大成右上腹有压痛,Murphy征阳性,心中对病情已有大致猜测,便安排他做了血常规、肝功能、B超等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为14.1×10^9/L,提示有炎症反应。肝功能检查中,总胆红素水平升高至33μmol/L,直接胆红素也显著增加,提示胆汁排泄受阻。B超结果显示,胆囊内有多枚大小不等的结石,最大的一颗有将近1.5厘米。依据检查结果,李大成被初步诊断患有胆结石且并发胆囊炎。
医生拿着检查报告严肃说道:“李大成,你出现的腹痛、黄疸等症状正是胆结石导致的,目前它还引起了胆囊炎发作。”李大成听后心里直发慌,连忙问道:“医生,这病好治不?”医生耐心解释道:“现在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吃药保守治疗,另一种是手术治疗。考虑到你的病情和手术指征,建议你选择保胆手术治疗。”
随后,医生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技术,在内镜引导下直接取出了李大成胆总管内的结石。术后医生还给他开了消炎利胆片,以缓解胆囊炎的症状。住院一周后,李大成的身体逐渐康复。出院时,医生特别叮嘱他:“为了防止胆结石复发,以后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食物,多喝水,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李大成回到家后,在儿女的提议下,转让了菜摊,专心在家休养。每天早晨,他会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半小时。吃饭也开始讲究起来,他不再频繁烹饪红烧肉,而是改成清炒蔬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身体逐渐恢复,腹痛没再出现。两个月后,李大成到医院复查时,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胆囊也没有出现新的结石。他心里暗自庆幸,觉得自己总算是躲过一劫。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2017年8月2日,李大成晨起上厕所时发现,尿液颜色很奇怪,呈深黄色,像浓茶一样。“可能是昨晚喝水太少了。”他想着,并未在意。两日后,李大成正在厨房择菜,突然觉得肚子疼得厉害,比之前胆结石发作还要痛上好几倍。他疼的几乎无法站立,只好蹲在地上,双手紧紧捂住肚子,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掉。他的儿子见状急忙将他送往医院。
到达医院后,医生立即安排李大成做了尿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腹部CT等检查。尿常规结果为: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蛋白++。肿瘤标志物CA19-9显著升高。CT扫描结果显示,胆囊内有一个约2.5厘米的异常肿块,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医生怀疑为胆囊癌,随后又安排他进行穿刺活检,结果显示有癌细胞存在。医生无奈宣布李大成患上胆囊癌的事实。
胆囊癌是一种发生在胆囊的恶性肿瘤,虽相对少见,但极具侵袭性,预后较差。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多属晚期。临床上可出现右上腹痛、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加深、体重下降、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李大成听到自己患有胆囊癌这个噩耗时,整个人都懵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拿着检查报告的手不停地颤抖着,内心深处充满了绝望和恐惧。“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他喃喃自语着。
李大成儿子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泪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转,声音哽咽着问道:“我父亲怎么可能会得胆囊癌?他1年前做了胆结石手术后,一直谨遵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复查医生也说没有复发的迹象,怎么可能短短1年就成癌症了呢?”
听到家属的疑问,医生也是有些一头雾水。为了搞清楚真正的原因,医生更仔细的询问了李大成最近几年的生活习惯,经过详细的交流,终于从中发现了端倪,医生摇了摇头遗憾道:“真是飞来横祸啊!你为什么要做这2件事呢?虽然你各方面都做的很好,但你做的这2件事导致你其他努力都白费了,也正是因为你做了这2件事,胆囊癌才会这么快速的找上你啊!”
一、过量饮酒
李大成一直有饮酒的习惯,即使胆囊手术后依旧难以割舍对酒精的依赖,这给他的身体康复带来了不确定性。
进行了保胆取石手术后,胆囊正处于修复阶段,此时其黏膜较为脆弱。异常胆汁成分的刺激会使胆囊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酒精会干扰肝脏正常胆汁合成和分泌的过程,导致胆汁的成分发生改变,致使其中的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不断刺激胆囊黏膜。在反复的刺激和炎症环境下,胆囊黏膜细胞发生基因变异的可能性增大,成为胆囊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
长期饮酒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酒精会抑制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影响其免疫功能,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识别和清除胆囊内突变的细胞,从而增加胆囊癌发生的风险。
二、长期食用发霉食物
李大成自小就有勤俭节约的习惯,每当遇到食物有发霉的情况时,他总是觉得丢弃十分可惜,便将明显可见的霉斑去除,继续食用剩余部分。尽管他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浪费,但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存在健康风险。
发霉的食物中常含有大量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毒性非常高。李大成自以为已将霉斑去除,殊不知霉菌可能已经扩散到肉眼看不见的地方。食用发霉食物后,这些毒素会随着食物进入胃肠道被吸收。
吸收后的毒素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和胆囊,黄曲霉素不仅具有强烈的肝脏毒性,还能够诱发胆囊细胞异常增生。李大成胆结石保胆手术后,其胆囊自身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对于有害物质的耐受性也会降低。黄曲霉毒素能够引起胆囊细胞DNA的加合物形成,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
长期摄入发霉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会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身体更难以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袭,包括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注:《16年,57岁大哥患胆结石,1年后进展为癌,他没注意这两点》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来源:严医生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