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之上》制片人手记|让更多观众看到有温度的乡村影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3 18:01 3

摘要:近日,纪录片《田野之上》正式开播。这部纪录片由真实传媒秦博执导,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深入探访中国近百个村庄,摄制组通过三年的深入调研和拍摄,真实记录中国乡村振兴的人物故事,立体展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是一部生动展现中国乡村振兴图景的时代影像志

近日,纪录片《田野之上》正式开播。这部纪录片由真实传媒秦博执导,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深入探访中国近百个村庄,摄制组通过三年的深入调研和拍摄,真实记录中国乡村振兴的人物故事,立体展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是一部生动展现中国乡村振兴图景的时代影像志。

△纪录片《田野之上》海报

记录乡村的温度与力量

纪录片《田野之上》的诞生,源于对当下中国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乡村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依托,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费孝通先生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的未来成为了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要想真正理解中国乡村的运行逻辑,只有深入其中、扎根实践。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正在涌现无数精彩的中国故事,它们等待着被记录和讲述。近年来,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展开了诸多全新的尝试,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乡村发展的崭新面貌,更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乡村的社会发展变迁。

它们在海内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了力量。然而,我们深知,乡村的故事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丰富和深刻。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每一个农民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与挑战。这些故事需要被更多人听到,而《田野之上》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而诞生。

△纪录片《田野之上》第二集主人公李云凤

选择与秦博导演合作,不仅是因为他在纪录片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因为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秦博长年深耕非虚构写作,深切关注当下中国社会的现状,他的作品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揭示出社会基层的真实声音。我们希望《田野之上》不仅能成为一部具有创新性、有深度、有可看性的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更能成为一部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乡村温度和力量的作品。

乡村故事与时代脉搏的共鸣

要在众多乡村振兴题材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项目的切入点至关重要。《田野之上》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政策解读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活与梦想的纪录片,我们希望通过镜头,让观众看到乡村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乡村振兴背后的喜怒哀乐。

本片共6集,每集的主题都经过精心构思,旨在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乡村振兴的内涵。六集的篇幅涵盖了农业、生态、文化、产业、人才等多个维度,不仅讲述了一个个从田野中走出的故事,也折射出中国乡村与现代化接轨的无限可能。

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回答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们关心的诸多问题:乡村的未来在哪里?农民的生活如何改变?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传承?这些问题不仅是政策层面的思考,更是每一位农村居民的关切。

△纪录片《田野之上》剧照-彝族跳菜

在素材筛选与串联方面,创作团队基于创作构想,从海量的全国乡村振兴案例中展开详尽细致的调研。团队不仅关注成功的案例,也关注那些在探索中遇到困难的村庄,希望呈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乡村图景,而非片面的理想化画面。

为此,摄制组在中国乡村进行的为期近一年的驻村记录,并多次回村跟踪拍摄后续发展情况,完整呈现了中国乡村正在经历的挑战与变化。

《田野之上》需要完成的则是将这些拍摄的内容连点成线,将中国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串联起来,用媒体与纪录片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记录乡村振兴的变化。

“我们经常说讲好中国故事,而这些人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中国故事。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深入乡村,才能真正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以及政策背后的现实考量。我们希望通过影像的记录,让更多观众看到真实的乡村。”秦博说。

△纪录片《田野之上》摄制组工作照

乡村与时代的对话

在《田野之上》的拍摄筹备阶段,摄制组于城市中随机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以了解他们对农村的看法。期间,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直言,“农村、农民与我们的生活无关,为何要关心?”

为回应这一质疑,摄制组组建了一支由80后、90后构成的年轻团队,深入中国乡村,以年轻人的视角观察乡土中国。在表达方式上,摄制组尝试了年轻化、新颖的呈现形式:驾车巡游全国乡村,拍摄农民、新农人及乡村变迁,并将这些内容制作成人物摄影展,于上海东方明珠公开展映,同时邀请参与拍摄的主人公们参观。

此外,摄制组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融入影片结尾,实现了内容与行为的有机融合。

△纪录片《田野之上》摄影作品展

在《田野之上》三年的摄制过程中,摄制组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保持主题与时代命题的紧密贴合。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与新问题不断涌现,这使得最初的拍摄计划不得不多次调整。

例如,最初设定的拍摄故事线因事件发展的不可预设性而被放弃,摄制组不得不重新寻找合适的人物与事件来补充,以确保纪录片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着摄制组的应变能力,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变化的快速与复杂。

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传播的需求,《田野之上》在拍摄手法上借鉴了法国纪录片《脸庞,村庄》的形式,采用更为浪漫化、国际化的语态来表达主题。导演出镜送照片、与拍摄对象聊天、参与他们的生活……

这些细节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让纪录片更具温度和感染力。摄制组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这部纪录片不仅在中国引起共鸣,更能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

△《田野之上》导演组给路上遇到的人拍照

秦博认为,“当纪录片创作者将纪录变成一种‘行为’,在开展这一行为的过程中会带着一种外来的视角,有利于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愿意进入纪录片叙事、认同纪录片叙事。”

△拍摄对象参加《田野之上》摄影展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副总编辑宋振远评价说,“《田野之上》把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国家宏大叙事与农民和乡村故事这样的微观表达相结合,讲好乡村振兴这样一个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故事,在宏大主题下忠实于基层实际情况进行原始呈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洁认为,“《田野之上》不同于传统的宣传片,它好看、鲜活,是一份立体的中国农村的调查报告,是当今新农人的再现。这部片子既有一定的探索,又适当保留了传统,用空间来讲时间,做得非常好。《田野之上》以开阔的视野重新探索乡村振兴议题的表达方式,希望在接下来的续集能够看到新的样态。”

△纪录片《田野之上》剧照

《田野之上》是对乡村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的推动,更是每一个乡村居民的奋斗和梦想。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个农民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乡村的温度和力量,当人们真正理解乡村的价值和意义时,乡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作者系解读中国工作室国际部制片人刘心辰。

来源:解读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