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逻辑学在中国并非一开始就处于边缘地位。早在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逻辑学开始受到关注。严复等学人出于救亡图存的使命感,翻译出版了一些西方逻辑著作如《穆勒名学》等,为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逻辑学。
逻辑学在中国并非一开始就处于边缘地位。早在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逻辑学开始受到关注。严复等学人出于救亡图存的使命感,翻译出版了一些西方逻辑著作如《穆勒名学》等,为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逻辑学更是成为很多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乃至中学的必修或通习课目。金岳霖等学术名家在清华大学开课讲现代逻辑,培养了最早一批现代逻辑学方面的人才。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启了对逻辑学的大批判,勒令大中学校取消逻辑课,受其影响一批受苏联影响极深的知识分子,如艾思奇等人宣称要用"辩证法"来打倒逻辑学。然而当时这场批判因批判者的在野身份未能撼动逻辑学在我国大中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但到了5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向苏联学习。苏联1946年的《关于在中学校里讲授逻辑和心理学》决议影响了中国逻辑教育。中国所教授的逻辑课内容深受苏联影响,当时引进的苏联逻辑教材内容落后观念陈旧,但我国逻辑教研室的老师们只能以苏联教材为范本,这使得我国大学的逻辑课程在已有研究和教学成果上出现全面大倒退。
进入60年代"十年动乱"中逻辑学再遭重创,逻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逻辑教研室组被撤销了,学校里逻辑课取消了专业队伍解散了。在那样一个强调斗争哲学的时代,辩证法被进一步拔高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而逻辑学因其"非斗争性"被视为无用。
70年代末逻辑课开始在大中学校复苏,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召开,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但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逻辑学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再次退居次要位置。在80年代中学语文教材对逻辑学内容先是短暂纳入后又删除一些"专家学者",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
90年代后情况变得更为恶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一些专业也取消了"普通逻辑"考试。
为什么逻辑学在中国很难扎根生长?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悟""道"等相对模糊直觉性的思维方式,注重个人内心的体悟与整体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对逻辑推理和精确论证的追求。例如在儒家经典的研习中,往往更侧重对道德伦理的领悟和传承,而对于逻辑上的严密性和连贯性缺乏足够的重视。
而且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不管是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大家都只看眼前的利益,觉得逻辑学不能马上带来好处,就不愿意去学也不愿意去教。学校领导不重视没有好老师愿意教逻辑学,学生们也不了解它的重要性。这样下去大家的思维越来越混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连真假都分不清,更别说去深入思考问题了。
来源:第三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