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全球的日本电子品牌都去哪了?

B站影视 2025-02-03 12:10 2

摘要:日本广播公司NHK推出的《电子立国·日本自传》节目,对索尼、松下等一众电子企业大肆宣扬,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仿佛日本电子产业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在那个繁荣的时代,人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肆意畅谈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1989 年,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在书中豪情万丈,言辞间满是对日本电子产业的自信与骄傲,声称若日本半导体的流向发生改变,甚至可能重塑世界权力平衡。

日本广播公司NHK推出的《电子立国·日本自传》节目,对索尼、松下等一众电子企业大肆宣扬,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仿佛日本电子产业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在那个繁荣的时代,人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肆意畅谈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后,日本曾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开始急速衰落。

2012年,日本报纸连发多篇文章,标题如“电气工业全面崩溃”“日本半导体产业崩塌”等,尖锐地指出日本电子产业的困境。前东京大学工学教授西村吉雄在经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和深入的分析调研后,发现实际情况比新闻报道的更为严峻。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并非突然而至,其危机的根源可追溯至1989年那个看似繁荣的顶点。

90年代,电子行业经历了三场意义深远的变革,而日本电子产业却在这三场变革中接连错过,最终一步步走向衰落。

首先,电子产业从大型机向PC转型,创造出了一个比大型机广阔百倍的消费市场。大型机注重稳定和耐用,日本电子产业的王牌产品在这方面表现出色,但PC市场的关键在于快速迭代和低成本。PC厂商期望消费者两三年就更换新款,而日本企业坚持的耐用特性在这种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下显得不合时宜。

同时,日本精益求精的制造方式导致产品价格高昂,在成本控制方面力不从心,难以在PC市场上与其他企业竞争,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其次,全球产业分工成为趋势。在新的产业格局下,一台电视的设计、研发、组装等环节分布在不同地区,大大降低了成本。以美国的Vizoo公司为例,该公司仅有九十名员工,专注于电视的设计和营销,面板从韩国采购,制造交给富士康,自身没有一条生产线,却能在市场上立足。

然而日本企业对这种产业分工模式持不认同、不理解、不接受的态度,坚持自主设计、研发和生产,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在性价比竞争中败下阵来,最终逐渐失去了家电市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业务纷纷卖给中国公司。

再者,90年代PC普及率快速提升,全球掀起互联网投资浪潮,但日本在ICT领域的投资比例远低于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七国集团中几乎垫底。创业人数稀少,投资资金匮乏,使得日本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毫无建树。日本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乐天,市值仅68亿美金,甚至不及市值已从高点大幅下跌的B站。

深入探究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及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进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资产价格急剧下降,企业当年贷款购置的资产大幅缩水,导致资产小于净负债,企业技术性破产。

这对丰田等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燃油车的核心零部件是渐进式创新,核心技术成熟,后来者进入壁垒高。但电子产业的特点是颠覆式创新,技术路线和制造工艺不断变化,如从LCD屏幕到OLED屏幕的转变,而且受摩尔定律影响,领先者必须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优势,一旦停滞,竞争优势就会迅速消失。在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的时期,日本电子企业却在忙于还债,无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以面板产业为例,1994年日本液晶面板产量占全球95%,但大多是一二代线。由于企业忙着还债,不愿投入三代线的研发,短短两年后就被韩国超越。

闪存、内存等产业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东芝发明了闪存,一度是iPhone闪存的独家供应商,但为了修复公司财务,最终只能将其打包出售。

在电子产业技术迭代频繁的90年代,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电子产业蓬勃发展,而日本公司的核心目标却变成了削减负债、稳定现金流,面对高投入、长周期的技术研发失去了动力,众多原本有潜力成为行业巨头的公司纷纷走向衰落。

不过,日本电子产业并非完全一蹶不振。在经历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后,日本企业回归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索尼虽然失去了手机和PC市场份额,但CSM芯片业务发展良好;松下退出半导体业务,转战动力电池,成为特斯拉的独家供应商;在半导体上游,日本守住了半导体材料的高地,19种主要半导体材料中有14种市占率超过50%;在被动电子元件领域,村田和TDK占据了全球近80%的份额。

尽管与自身巅峰时期相比,日本电子产业产值大幅减少,但在一些上游关键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能在关键时刻对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进行“卡脖子”。

所以,日本电子产业到底有没有衰落呢?与自身过去相比,确实衰退了不少,电子产业的产值大幅减少了一半。但在一些上游关键领域,日本依然具备一定的“卡脖子”能力。

2019年,日本断供了韩国一部分半导体材料,一度影响了三星的芯片制造工艺迭代。文在寅在卸任演讲中也提及了此事,称无法忘记全体国民团结一心,克服日本非法出口管制所引发的危机。或许有人会认为,是日本人主动放弃了下游产业,转而投身上游,做起了“卡脖子”的生意。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日本人虽然几乎垄断了半导体材料市场,但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加起来可能也就几百亿美元,而他们失去的面板、存储、芯片制造等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好几家市值达几千亿的公司。所以,日本看似时不时能“卡别人脖子”,实则并非出于主动选择,而是由于在电子产业中下游接连失利,被迫退守到产业链上游。不然,日本说不定真能在各个环节“卡”得更彻底。

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问题本质在于信心的缺失。科技公司进行长期投入、攻克技术难关的前提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投入的研发能够带来更高的回报。当企业对未来一片悲观时,就很难再有动力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硬科技研发。信心虽然看似虚无缥缈,但却是企业扩张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想要在硬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更重要的是让科技企业发自内心地相信明天会更好,只有这样,它们才会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推动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日本电子产业的兴衰历程,为全球其他国家的电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文本素材来源@饭统戴老板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