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一个绕不开的坎儿,就是历史上那场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皇宫里的流血事件,影响实在太深远了。李世民在事变里干掉了自己的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紧接着又让他爹李渊退了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唐高祖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这事儿板上钉钉,可要论后世的名头响亮,他确实比不过自己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
为啥会出现这种儿子盖过老子的情况呢?细细琢磨,主要有两大块原因在里头起着作用。
头一个绕不开的坎儿,就是历史上那场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皇宫里的流血事件,影响实在太深远了。李世民在事变里干掉了自己的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紧接着又让他爹李渊退了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这事儿不管怎么说,在讲究孝悌忠信的古代,都是个大大的污点,有点“杀兄逼父”的味道,名声不好听。李世民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一点。所以等他坐上龙椅,掌控了大权,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让人重新编写国史。
这么一改,就把很多事情的调子给变了。原本的史料里头,对李渊的评价挺高,说他“公之文韬武略,远近皆知”,是个“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的明白人、有本事的开国雄主。
可经过李世民授意修改后的史书,李渊的形象就大打折扣了,变成了一个贪恋酒色、遇事犹豫不决、没啥大主意,甚至有点昏庸的人。为啥要这么改呢?就是为了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理由给圆上。
而且李世民本人,无论是打仗的能耐还是治理国家的本事,都太突出了,光芒实在太耀眼,把他爹都给比下去了。
李渊打下了江山的基础,这没错,但真正把唐朝推向强盛巅峰的,是李世民。李世民在战场上,那真是神一般的存在。还在他爹手下当秦王的时候,他就成了扫平各路割据势力的头号猛将。
在治国上,李世民当皇帝的年号叫贞观,他搞出来的“贞观之治”,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治世标杆。他这个人有个特别大的优点,就是能听进去难听的话。他手下有个特别有名的谏臣叫魏征,脾气倔,说话冲,经常当众给皇帝提意见,一点面子都不留。
李世民虽然有时候也气得够呛,但基本都能忍住,认真琢磨魏征的话有没有道理。他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在经济上,他继续推行他爹那会儿就有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让老百姓有地种,赋税劳役负担也相对合理些。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非常明显。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现在回头再仔细看看李渊,就会发现他其实被大大低估了,他绝不是个无能之辈,更不是靠儿子才当上皇帝的。李渊出身非常显赫,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他母亲和隋文帝的皇后是亲姐妹。
这样的身份,在讲究门第的当时,本身就是巨大的政治资本,能让他获得关陇贵族集团强有力的支持。李渊本人性格豪爽,待人宽厚,很会结交朋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豪杰,他都能玩到一块儿去 。这种人格魅力,也是他能聚拢人才的重要原因。
他的突厥问题,跟突厥搞好关系,送点礼说点好话,避免自己起兵时后院起火。更聪明的是,他还忽悠了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首领李密,使劲给李密戴高帽,说自己没野心,让李密放松对他的警惕,一门心思跟隋朝主力死磕,他好趁机发展 。
这些布局,都显示出李渊是个深谋远虑、政治手腕相当高明的人。等到正式在晋阳起兵,李渊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他带领着手下的兵马,一路打一路收编归降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
从起兵算起,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攻下了隋朝的大兴城,这速度在历代开国皇帝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快 。进了长安,他也没急着立刻当皇帝,而是先立了个小皇帝做傀儡,自己当大丞相、唐王,把实权牢牢抓在手里。等到第二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手下杀掉的消息传来,他才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唐朝。
从起兵到称帝,再到后来基本平定全国主要割据势力,总共也就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统一的速度,在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开国过程中,绝对算得上非常高效 。
而且,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李渊在位时打下的。他定都长安,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在地方上,他改革了隋朝的制度,罢郡设州,搞了道、州、县三级管理 。法律方面,他觉得隋朝的法律太严苛,就让人制定了律,把刑罚减轻了不少 。经济上,他推行了均田制,让老百姓有田可种,又搞了租庸调制来规定赋税和劳役 。
最值得一说的是,他恢复了隋朝开创的科举考试,虽然规模还不大,但这给后来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通道,让更多普通读书人有机会做官 。
这些实实在在的制度建设,为后来他儿子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铺好了路,搭好了台子。没有李渊打下的这个基础框架,李世民再能干,治理起来也得费更多周折。
那场改变一切的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到底知不知道?有没有能力阻止或者惩罚李世民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渊作为皇帝,手上肯定还有忠于他的力量。但问题在于,事变发生得太突然,太惨烈。他最看重的两个儿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宫门口就被李世民带人杀掉了。
消息传到正在宫里游船的李渊那里,他整个人都懵了。面对尉迟敬德带着兵甲进宫“护驾”的阵势,李渊心里明白,局面已经被李世民完全控制了 。他剩下的儿子里,有能力继承大统的,只剩下李世民一个了。
另外几个儿子,要么年纪小,要么能力确实比不上李世民。如果李渊这时候非要硬来,动用剩下的力量跟李世民死磕,很可能就是一场更大的内乱。
李渊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妥协和隐忍,把权力和平移交给了李世民,自己退位当了太上皇。这个决定,虽然让他个人受了委屈,名声受损,但保住了唐朝的江山社稷,避免了国家再次陷入战乱。
从这点来看,能说李渊是个糊涂蛋吗?显然不能,他这步棋走得相当老辣,顾全了大局。只是这代价,就是他在后世史书里的形象,彻底被他儿子压倒了。
所以啊,总结起来看,李渊的名声不如李世民响亮,这锅不能全让李渊自己背。玄武门之变后的史书修改,确实把李渊的本事和功劳给写小了不少。
后人记住那精彩的演出,常常会忽略了是谁搭的台。但拨开历史的迷雾,咱们现在看,李渊作为唐朝真正的开创者,他的能力、他的功绩,绝对配得上“开国雄主”这四个字,只是被他儿子过于耀眼的光芒,给长久地笼罩住了。
信息来源:
来源:八喜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