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Catherine Thorbecke,她是一位为Bloomberg Opinion撰稿的专栏作家,主要报道亚洲科技领域。在此之前,她曾在CNN和ABC News担任科技记者。
DeepSeek的成功打破西方旧有认知
科技旋涡编辑部这篇文章的作者是Catherine Thorbecke,她是一位为Bloomberg Opinion撰稿的专栏作家,主要报道亚洲科技领域。在此之前,她曾在CNN和ABC News担任科技记者。
在全球科技舞台上,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尽管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创新能力有限且多为模仿,但近年来一系列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却一次又一次地颠覆了这种看法。DeepSeek,这家来自中国的初创公司,便是最新的例证。
DeepSeek并非凭空出现,但上周它却让硅谷和全球投资者措手不及,其市值瞬间暴涨数十亿美元。这家初创公司于1月20日发布了最新产品,虽然它早在2023年就已问世,并在去年悄然推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工智能模型。那么,为何它能让那些强大的美国科技巨头完全没有防备?
DeepSeek的成功证明了以低成本实现人工智能突破的可能性,而且在面对一系列旨在影响中国发展的出口管制措施时依然取得了成功。这些措施原本旨在限制技术转移,但反而促使工程师们“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成果”。这也促使中国加大对国产芯片制造的支持,其长远影响不容小觑。
信息壁垒与中美科技生态差异
美国对中国情况的巨大盲区,除了政策因素外,还与语言障碍、截然不同的社交媒体生态有关。这些因素使得美国很难全面了解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社会。
正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DeepSeek早期推出的优秀模型往往悄无声息地被忽略。而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创业者通常高调行事,结果就是,美国的科技大佬们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全世界却对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知之甚少。
创新者的无畏精神
DeepSeek就是在一家对冲基金内部孵化出来的,而非出自那些知名的大型科技公司。公司的团队大多由年轻、充满雄心壮志的工程师组成,他们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俗称“小龙”)中也屡见不鲜。
事实上,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中近一半来自中国。
众所周知,无论好坏,中国科技人才往往比国际同行更为努力,这也催生了“996”工作制——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6天的现象。与此同时,西方长期以来固有的偏见认为中国只是会“复制”。因此,当微软表示正调查DeepSeek是否未经授权使用了OpenAI的数据来训练其模型时,一些人便轻易地将其定性为“抄袭”。
讽刺的是,OpenAI的模型本身就是通过爬取互联网上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艺术作品而训练出来的。这种转移焦点的做法,恰恰反映出部分西方人士至今难以接受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进行原创性创新的事实。
西方的模仿与中国的突破
近年来,我们也见证了硅谷不得不推出中国科技产品的仿制品。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凭借其革命性的算法和应用,成功颠覆了全球社交媒体生态,迫使美国科技巨头们也不得不拿出模仿作品来保持竞争力。
几周前,另一款中国应用的出现也让西方感到意外——大量担心被禁的TikTok用户纷纷涌向“红书”(即小红书)。这些美国用户中有不少是出于抗议而选择该平台,但这不仅仅是抗议的问题。该产品本身就足够出色:它拥有与TikTok类似的上瘾式推荐算法,再加上强大的搜索引擎。在体验完红书之后,再去使用Meta旗下的Facebook和Instagram,后者显得明显落后了好几年。
DeepSeek只是中国一系列震惊美国的突破性成果中的最新一例,在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推动下,它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西方如果继续拒绝打破自身对中国的理解壁垒,未来只会一次又一次地被中国的创新所震撼。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