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聚会莫贪杯 谨防酒精中毒

B站影视 2025-02-02 13:04 2

摘要:俗话说“酒为欢中趣,无酒不成席”。新春佳节之际,阖家团圆之时,亲朋好友围坐一堂,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但酒过三巡,有些人已然沉醉不知归路。

原创 张国华 浙里健教

俗话说“酒为欢中趣,无酒不成席”。新春佳节之际,阖家团圆之时,亲朋好友围坐一堂,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但酒过三巡,有些人已然沉醉不知归路。

过量或长期饮酒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肝脏代谢紊乱,严重者更可能诱发酒精中毒。每年春节,因急性酒精中毒而紧急送医甚至入住ICU的患者不在少数。在此提醒大家,饮酒应适量,避免空腹饮酒,以减少酒精的吸收速度;患有肝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避免饮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俗称酒精),摄入后会迅速被胃和小肠吸收,进入血液,随后被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在这个过程中,酒精开始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表现出心情欢快、兴奋,变得健谈。但随着酒精浓度逐渐上升,情绪会变得不稳定,容易被激怒,甚至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酒精的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酒精在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毒的中间产物,能够导致脸红、心跳加速等。幸运的是,人体中有乙醛脱氢酶(ALDH),这种酶可以将乙醛氧化为相对无害的物质——乙酸,最终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这就是为什么喝酒后呼出的气息、排出的汗液以及尿液中有酒精味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酒精代谢速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体的遗传特征、体重、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空腹饮酒等因素。一般来说,女性代谢酒精的速度比男性慢,因为女性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相对较低。此外,空腹饮酒会加速酒精的吸收,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迅速升高,从而增加酒精中毒的风险。

01

轻度症状:在酒精中毒的初期或轻度阶段,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轻度紊乱。患者往往情绪高涨,言语增多,表现出异常兴奋的状态,如语无伦次,说话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出现轻度运动不协调,可能在行走或做简单动作时显得笨拙;嗜睡,即容易入睡或难以保持清醒;患者的神经反射仍然正常存在,能够进行基本的简单对答,但内容可能不够准确或条理不够清晰。

02

中度症状: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患者可能陷入昏睡或昏迷状态,意识清晰度大幅下降,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减弱,表现为严重的共济失调,即身体各部分无法协调一致地完成动作。在此阶段,患者无法通过言语或心理疏导缓解自身狂躁或攻击性行为,而这些行为可能危及患者自身或他人的安全。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错觉、幻觉,甚至惊厥发作,这些都是大脑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

03

重度症状:重度酒精中毒是最为严重的情况,此时患者通常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表现为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这些都是血液循环不畅、氧气供应不足的明显迹象;心搏加快、脉搏细弱或无法触及,表明可能已出现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可能出现代偿性升高或下降,更重要的是,重度酒精中毒往往伴随着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的急性功能不全,而这些器官受损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 误区一:

喝酒前吃肉能保护胃壁,不易醉

许多人在喝酒前会选择吃一些肉类食物,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胃襞,抑制酒精吸收,从而降低醉酒的程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食物确实能延缓酒精进入血液的速度,但肉类尤其是高脂肪肉类,可能 使饮酒过程变得缓慢,让人自我感觉还没醉,反而容易多喝几杯。研究表明,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脏疾病、胰腺炎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当饮酒速度减慢,但总量增加时,酒精中毒的风险也会增加。

× 误区二:

几种不同类型的酒掺在一起喝,更容易醉

事实上,是否会醉酒主要取决于摄入酒精的总量,而不是酒的种类。换句话说,不论是白酒、红酒还是啤酒,只要摄入的酒精达到一定量,就会产生醉酒感。然而,几种酒掺着喝,特别是频繁更换种类,可能会对肠胃和肝脏等器官造成更大的刺激,更容易导致肠胃不适和消化不良。因此,即便从醉酒感上看,几种酒掺着喝并没有额外“增醉”效果,但这种喝法确实对身体健康不利。

× 误区三:

长期喝酒可以提高酒量,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有人认为,长期喝酒能使身体对酒精的分解和代谢变得更为高效。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长期饮酒可能会刺激肝脏产生更多分解酒精的酶(如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从而提高分解酒精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喝酒对身体的损害会减少,即使“练”出了所谓的“酒量”,长期过量饮酒还是可能导致肝硬化、胰腺炎等,还会损害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 误区四:

冬天喝酒能御寒暖身

许多人喜欢在寒冷天气里喝几杯酒,认为这样可以御寒暖身。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喝酒后,血管受到酒精的刺激会扩张,血液加速流向皮肤,从而产生短暂的暖意。但随着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血管会逐渐失去扩张作用,此时血管无法及时收缩,反而加快了身体的散热速度,使人感觉更冷。这种散热过程可能会导致体温过低,特别是对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潜在的健康风险。

× 误区五:

酒精是“兴奋剂”,一醉解千愁

在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酒精常常被描绘成一种可以让人摆脱烦恼、放松心情的“ 兴奋剂”。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酒精实际上是一种抑制剂。酒精进入人体后,会麻痹大脑中枢神经,降低自控能力,使醉酒者容易做出平时不会做的事,如大吵大闹等。因此,虽然醉酒者表面上看起来情绪高涨、兴奋,但随着血液中酒精浓度的升高,身体会逐渐产生各种不适,反而使人更加沮丧,还可能加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喝酒并不能真正解决忧愁。

× 误区六:

醉酒后平躺睡一觉就能醒酒

不少人认为,醉酒后只需平躺睡一觉,第二天就能恢复如初。但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醉酒的人常会呕吐,如果平躺,呕吐物容易倒流进入气道,阻塞气管,引起肺炎,甚至窒息致死。因此,当有人醉酒时,必须确保其侧卧,以便呕吐物能够顺利地流出口腔,避免造成呼吸道阻塞。此外,对于严重醉酒者,最好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 误区七:

洗冷水澡、喝热咖啡或浓茶,

有助于醒酒

洗冷水澡、喝热咖啡或浓茶等,并不能真正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洗冷水澡可能会使人在短时间内清醒,但不能改变体内酒精的含量;而热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茶碱等物质具有利尿作用,会刺激身体排出大量水分,反而可能促进酒精被吸收,不利于稀释酒精。此外,浓茶中的鞣酸还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加重醉酒后的不适感。因此,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帮助醒酒。

√ 正确的醒酒方法:

多喝水、勤排尿

正确的醒酒方法是多喝水、勤排尿,喝酒后多喝水不仅有利于稀释体内的酒精浓度,而且还能促进排尿,将酒精排出体外,从而减少酒精在体内的蓄积量。醉酒患者出现昏迷、休克等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输液醒酒,大量输入葡萄糖可以让血糖升高、血容量增加,进而加速体内高乙醇状态的液体通过肾脏代谢,最终以排尿的形式将其排出体外。如果想醉得慢一些,喝酒之前建议先吃点东西保护胃襞,延缓酒精的吸收。

最后,温馨提醒,

美酒虽好,切莫贪杯。

请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不劝酒,不醉酒,

开开心心过大年。/健康科普

来 源 | 《健康博览》杂志(邮发代号32-43)

作 者 | 张国华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医院

文字整理 | 朱秋悦

图 源 | 壹图网

编 辑 | 胡 蝶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