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世界上能够适用于各个应用场景的道理都是特别简单的,那些简单到极致的人也都在时间的沉淀下成为了生活中的王者。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是被简单所成就的,简单也是我们普通人精进的最高效路径。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有关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动去做减法。
文 / 子玉
这个世界上能够适用于各个应用场景的道理都是特别简单的,那些简单到极致的人也都在时间的沉淀下成为了生活中的王者。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是被简单所成就的,简单也是我们普通人精进的最高效路径。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有关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动去做减法。
本质来说,一切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都会消耗个人的精力,比如,衣服的挑选、三餐的营养搭配、出行方式的选择等,这些对于一个对生活品质要求极高的人来说无疑会消耗大量时间。而现实又是,人的时间、精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在这些方面分配的多了,在其它方面的可用时间就相对要少。
这一点,有的人早就悟透了,比如北宋的王安石。王安石这个人堪称圈内的怪人,没人能搞清楚他到底喜欢吃什么菜,包括他老婆,因为,王安石吃饭从来只吃他眼前的那盘菜。
生活的极度低配让王安石将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这也是他能够在职场崛起进而被宋神宗重用的核心原因。
不过,王安石做的稍微有点过,这个人几乎很少洗澡、换衣服,身上常年都有一股味,有一次神宗甚至都看见了他身上的跳蚤。那些年,王安石常常是被同事们强行拉着去洗澡,这放在整部大历史中都算是趣闻。
这对于注重生活体验的人来说王安石的生活方式就是一锅清汤,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王安石的做法虽然有点极端,但这却验证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层面极度低配,才能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工作中。
时间的分配决定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之间的收获比例。
生活中曾经认识这样一个人,此人在四季的循环中每个季节的衣服总是同样的一件,经过沟通才得知,原来他是同一个款式的衣服一次性买了好几件,以减少自己在挑选衣服这件事上花费的精力。
之前好像也听作家冯唐讲过一件事,说是他问罗永浩为什么总是穿同一款式的衣服,人家就告诉他,是为了节省时间,冯唐回答说,那我懂了。
高手总是能通过简单的交流就足以在道这件事上达到同频。虽是关于衣服的一件小事,却也暴露了许多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总是会在品类异常丰富的物质世界耗费大量的精力。
对于此,笔者就深有体会,最大的感受就是每次看直播都想买东西,完了就在听讲解、作对比、下订单、收货、享受这样的循环中浪费了大量时间。而实际情况往往又是,大多数东西其实并不是生活的刚需,带给人的新鲜感的时间也特别短,自己买了一大堆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
社会学中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原理,核心思想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凡是不属于刚需的东西,最好不要购置。
深以为然。
笔者在发现自己的问题之后就一直在物质层面做减法,甚至买衣服永远都是单调的同款。这样试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生活特别爽,好似自己在短时间内就拿到了生活的主动权。为什么笔者对电子产品总是保持极大的克制,就是不想让这些东西消耗自己过多的时间。
所以,一个人要想拿到生活的主动权,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好的做法就是对自己的物质需求做减法。关键是,这样做的话你还会节约好多钱。
比起物质,内心的安静和富足才能带给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因为,奢侈品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感是有保质期的。
但这也只是表层的做减法,有一定段位的人还会在事业层面做减法。在蓝海时代,人们的选择面特别广,有些人在各个领域之间是不断切换,且总是能够拿到结果。这也让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自己的能力足以在商业世界纵横捭阖,成为常胜将军。
可是当红海时代到来时,市场却对专业性要求异常之高,这个时候,人要是频繁切换行业就比较难拿到结果,因为,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足够专业都必须得以时间为杠杆长期深耕,如果频繁做选择的话势必对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浅尝辄止,这样的做法只会被对专业性要求特别高的市场淘汰掉。
做生意是如此,上班族也是如此。就算你在同一个行业频繁更换公司,但每次对新环境、人事的适应也会消耗个人大量的时间。
所以,人要想在内卷的时代生存、发展,就必须克制自己内心扩张的欲望,锚定一个行业,不断加厚自身壁垒,拓宽专业护城河,成为行业的专家,如此才更容易拿到结果。
所谓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方面,韩信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少年时代选择了军事这个领域之后就将自己钉死在这个赛道上,即使在面临生存挑战的困境中都不改变初心。常年的深耕最终让他成为了战场上的王者,拜将封侯。
也就是说,韩信拿到结果也只是将专注、聚焦、执着这些素质变现了而已。
执着成就了韩信 图源/剧照
请记住,任何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都必须足够聚焦、打持久战,才有可能拿到结果。尤其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更要在行业的选择上做减法,锚定一个领域,持续深耕。
所谓的“三年入行,五年专业,十年称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对专业的执着之外,人还应该在人际关系层面做减法。因为,人际关系最消耗一个人的精力,尤其是频繁的社交更容易产生是非,让人陷入精神内耗中。当能量都被社交所消耗时,人们对工作的投入就必然会减少。
看看韩信,不管是在淮阴还是在楚营、汉军中,朋友都特别少,就是因为,韩信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对军事的研究中,才拿到了别人不可能拿到的结果。
当然,社交也是人的刚需,这里强调的也只是让大家减少无效社交,对于那些能带给我们能量、提高认知、提供资源的社交我们还是要积极地参与。
但是呢,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却总是常态化沉迷于社交所带来的虚幻中,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将社交层面的资源变现,并经常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大部分人只是给了他们基本面的尊重,实际上不会和其产生任何利益的链接。
真正有效的社交其特点从来都是高山流水、细水长流,有事时必然是两肋插刀。
还有,所谓的人脉是你能够调动、指挥的资源,凡是你不能指挥的资源本质上都不属于有效人脉。
所以,出于节约时间、金钱、精力的考虑,我们都非常有必要对社交做减法,减少无效社交,将有效的社交经营得足够有质量。
笔者就享受了这种社交模式的巨大红利,自从对社交做减法之后,自己活得越来越充实、有质量,且很少有人际方面的烦恼。而且,笔者还将高山、河流、公园等自然环境也发展为了“朋友”,获利良多。
当然,对于学习,我们更要做减法。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各种学习,但什么都是只懂一点,不够专业,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绝活。
看看历史上那些能成事的人,无不是锁定一个领域重点狙击才在相关领域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著名的有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法家米芾、赵孟頫等人。
这些人都是验证术业有专攻这个逻辑的生动案例。
术业有专攻 图源/剧照
所以,学习虽然是好事,但我们一定要会学,练书法就专一练书法、学乐器就全身心投入,就是读书也要锁定一个领域重点突破,如此才能有所收获。
和赚钱一样,太贪也是学习的大忌。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重要的不是你一年读了多少本书,而是消化了多少,有没有做到心专。
大人的精进是如此,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大部分家长都是被社会的惯性裹挟着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将孩子培养成所谓的全才,但最终拿到的结果却是,孩子哪样都拿不出手,还严重耽误了学习。
对于正确做法,笔者举一个朋友的例子。朋友的孩子自幼就体育非常好,尤其是赛跑,于是朋友就将孩子所有的兴趣班都砍掉重点培养孩子在跑步方面的能力,最终,经过系统化的长期训练孩子在多个比赛中都拿到了结果,还因此被名校作为特长生提前录取。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足够清醒,在发现孩子的擅长处之后就应该及时砍掉其它投资,将所有的资源都聚焦于一个点,如此才更容易拿到结果。
本质来说,你前期给孩子所报的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只是验证、筛选而已,重点是以此发掘孩子到底擅长啥。就是正常的文理科学习,也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来筛选自己到底擅长哪一科,然后再重点狙击。
为什么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少部分人在大学期间退学,就是因为他们想清楚了自己这辈子到底要干啥,不想在冗杂的学科中浪费时间。
请记住,专一、持久、系统化训练是任何一个领域称王的必要条件,就像造一台好车,你必须得用高配零件来组装。
总之就一句话,我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有限的,应该对多余的人生选项主动进行削减,集中优势兵力攻克一座山头。因为,任何一座山头都能给我们提供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快感。
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告别过去的加法思维,主动对一切做减法,以一年为周期来验证这个理论。
一起加油!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