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仓廪实而知礼节”,想必不少人都听过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只有粮仓充实了,百姓才会懂得遵循礼仪规范。这句古老的箴言可谓道出了生存的真谛。如今,我们坐在餐桌前,尽情享受着丰盛的美食,“吃饱饭” 已然是现代生活里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在古代,那时的百姓又能否 “吃饱饭”
“仓廪实而知礼节”,想必不少人都听过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只有粮仓充实了,百姓才会懂得遵循礼仪规范。这句古老的箴言可谓道出了生存的真谛。如今,我们坐在餐桌前,尽情享受着丰盛的美食,“吃饱饭” 已然是现代生活里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在古代,那时的百姓又能否 “吃饱饭” 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前,我们就要先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那就是古代一个正常的五口之家(两老人、两成人、一儿童)维系其最低生存线所需要的粮食?
项目数量折合粮食消耗口粮成人男丁日食2斤全家五口日均8斤(妻子老人儿童减量)盐月耗1斤日均需卖粮0.3斤换盐油月耗半斤日均需卖粮0.2斤换油燃料日耗柴10斤砍柴耗时等同0.5斤粮食劳力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仅维持最低限度状况下,一个五口之家日均需要8斤粮食,一年下来就是2920斤(8×365 =2920)。
盐月耗 1 斤,日均需卖粮 0.3 斤换盐,一年下来就是109.5斤(0.3x365=109.5)。油月耗半斤,日均需卖粮0.2斤换油,一年下来就是73斤(0.2×365 = 73)。
燃料日耗柴 10 斤,砍柴耗时等同 0.5 斤粮食劳力,一年下来就是182.5斤(0.5x365)。
也就是说在一家五口一年口粮、换盐、换油以及燃料折合粮食的总消耗大约为:2920 + 109.5 + 73 + 182.5 = 3285斤。注意这还是未计入衣住、赋税、疾病等任何额外压力。任何一点天灾人祸或赋税加重,都会轻易击碎这脆弱的平衡。
而3285斤粮食,古代需要多少亩田地可以产出呢?《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统计,汉代北方亩产粟仅132斤,唐代江南稻作区亩产138斤。以唐朝为例,那么五口之家至少需要25亩地才能达到勉强糊口的要求。
那古代实际人均拥有多少亩地呢?这在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通常来说,古代人均占有土地大约在 20 亩左右。不过,每个朝代都会遭遇诸如灾难、土地兼并之类的情况,所以实际上古代人均占有的土地很可能不足 10 亩,甚至更少。
就拿佃农来说,他们一般就是没有土地,主要是依靠租种地主、贵族等土地所有者的田地,并且要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比例,如 “见税什五”,就是佃农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交给地主,这就意味着佃农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等农作物还要分出一半去,自己只能留下另一半用于维持家庭生活等开销。
所以从这就能得出结论了,哪怕是在不计入衣住、赋税、疾病等任何额外压力情况下,古代的百姓想要吃饱饭,依然是不可能的,基本上也就是在最低限度—不饿死状态。有人说那既然平时不行,那古代的黄金时代,盛世时期的百姓总能吃饱饭吧?说实话也很难,基本没什么可能。说到古代的盛世,那就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时期了。
文景之治(汉):太仓之粟虽“充溢露积于外”,晁错的《论贵粟疏》就记载:“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由此可见哪怕是当时的盛世光环下,自耕农破产被迫卖儿鬻女都是常态。
论贵粟疏
贞观之治(唐):《资治通鉴・唐纪八》就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关内发生饥荒,百姓被迫卖儿卖女来换取衣食。虽然贞观四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但仅数年后粮价即波动剧烈。
·敦煌文书P.2507号记载:“贞观十六年,沙州户曹请粮牒”显示,当地七成农户春荒需借粮。这种情况下长安外普通农户岂能日日饱食?
开元盛世(唐):天宝八年(749年),官方统计全国储粮9600万石,但70%囤积于长安、洛阳官仓,河北道百姓因漕运剥削“卖田宅、鬻子女以充赋税”(《通典》)。
还有杜甫笔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背后,却是他亲眼所见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及白居易的《观刈麦》“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凄苦——在当时盛世丰收季,仍有无数人拾穗充饥!
从这里就能看出即便在史书大书特书的“黄金时代”,最多也就是京城关内的百姓能够填饱肚子,城外普通百姓的饭碗却远未充盈过。
而真正意义上“吃饱饭”的普及,其实也就是最近几十年才惠及华夏大地的:如1982年,中国首次实现人均粮食占有量700斤的安全线(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这背后是:
化肥年用量从1950年0.6万吨增至1980年1200万吨
杂交水稻使亩产突破800斤(1980年)
全国粮食商品率从1953年16.4%升至1983年30.8%
但其实哪怕是这时候,1993年粮票制度取消时,全国依然有8000万人未解决温饱,这个80后的朋友应该有不少人都有印象,当时靠着粮票、杂粮饭和月底借米的窘迫。——而这距离文景之治已有2100年。
所以“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在古代中国从未真正实现。尽管史书盛赞“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但在古代,对绝大多数百姓而言,“吃饱饭”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