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蜜雪冰城,外号雪王,凭着两块钱的冰激凌4块钱的柠檬水,上市没多久市值超过1500亿,相当于古茗加茶百道再加奈雪的茶,然后再乘以二;一年出货量更是高达70亿杯,全国狂开46000千家店,一举超过了星巴克。
蜜雪冰城,外号雪王,凭着两块钱的冰激凌4块钱的柠檬水,上市没多久市值超过1500亿,相当于古茗加茶百道再加奈雪的茶,然后再乘以二;一年出货量更是高达70亿杯,全国狂开46000千家店,一举超过了星巴克。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价格便宜举止抽象的雪王,当年开第一家店,花了整整十年,期间三次关门,四次搬迁。
魔性主题歌的背后,其实是创始人张家两兄弟走了二十八年的坎坷路。后来兄弟俩更是反目成仇,加盟商差点倒闭,雪王几乎半路凉凉。
雪王之父张红超,按他弟弟张红甫的评价,简直就是苦大仇深的天生创业圣体:干得越累越乐在其中!
作为河南商丘的70后农村娃,张红超初中毕业就跑到郑州,一边打工一边上学。
养过鹌鹑,做过服务员,还给人修过摩托车,白天打工晚上兼职。这种日子,看上去工作经验丰富,宛如社会活动家,其实颠沛流离,不知道以后的路在哪儿。这让张红超特别渴望有一个稳定的营生。
可学历低好工作找不到,身上没钱像样点的生意还做不了,那怎么办?
最后他惊奇地发现,老家随处可见的刨冰,在郑州居然没人做。
他赶忙跑回商丘,尝遍每一家刨冰店,这不是贪吃,这是用心体会一门手艺。
反复尝试后,张红超决定创业!同时也迎来了唯一的天使投资人:他奶奶。
为了支持孙子创业,奶奶拿出攒了一辈子的3000块钱,90年代,一个普通人一年都不一定挣得到3000块。
1997年,张红超在郑州城中村开出一家名为寒流刨冰的冷饮店。说是店铺,其实就是两三平米的半露天小摊。
花着奶奶的血汗钱,张红超自然也是小心翼翼,能省就省:
糖浆是自己一桶桶熬的,刨冰机是自己买零件焊的,连冰块都是他骑几公里自行车运的。
忙到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累到一天能出好几斤汗。
不过一个月后看到手里的一千多块钱,张红超心里也乐开了花,要知道那会儿职工的月薪也不过两三百块钱。按这个节奏,哥算是从此富强了!
不过没高兴多久,生意一落千丈,因为顾客们的新鲜劲儿过了就不来了。寒流刨冰,直接凉凉,享年:两个月。
那换个人气有保障的地方:学校旁边!
生意是很好,可又赶上门口修路,店铺直接被封。
等张红超第三次开店,已经到了冬天,谁还吃刨冰?最终还是关门收场。
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能成事,而张红超是,天,地,人,全被坑了一遍。
到了2003年,吸取教训的张红超来到学校边的一个废弃大院,开了一家“蜜雪冰城家常菜馆”。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大杂烩,有刨冰,有中餐,居然还有西餐。这种混搭,放到今天类似“疯狂星期四东北火锅店”。
也许因为自己一路摸爬滚打过来,太知道生活的不易,也许是特别能理解普通人穷学生精打细算的局促,所以,这家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
一块钱的刨冰、两块五的扬州炒饭、三块钱的汉堡。
别人想的是怎么加价赚钱,张红超想的却是怎么替客人省钱,然后稍微盈利。
别人来打价格战,他就直接加大菜量,别人不愿意花钱搞装修,他又大力整顿店铺环境。于是在那个餐馆扎堆的大院里,张红超几乎独揽了大学生市场。
可要真说起张红超,或者蜜雪冰城的命运转折点,还得是2006年市面出现的一款冰淇淋。
当时有一款彩虹帽冰淇淋,口感绵密,味道甜美,形似火炬。一个卖20,不便宜,却每次还是大排长龙。
张红超马上去尝了,这不是贪吃,这是用心体会一门手艺。
尝了以后他立刻就被折服,当即买了一台二手冰淇淋机,天天琢磨,怎么做的这么好吃?不光自己尝,员工也一起吃,天天吃!吃到窜稀,最终用了两个月,张红超终于复制成功。
卖多少钱?
两块!
用菜馆的打折券还能再便宜一块。
中国的价格屠夫,有张红超在,小米雷布斯只能排第二。
关键是,这价格,依然有利润!
蜜雪冰城瞬间爆火,很多人甚至慕名而来。而亲戚朋友听说张红超生意做大了,都抱着钱要来合作。弟弟张红甫干脆直接投奔大哥成了蜜雪冰城第一批加盟商。
于是,2007年,蜜雪冰城正式注册公司。
张红超也是没想到,自己有一天放开加盟居然是因为大家盛情难却!可有了加盟商就得想办法让他们赚钱。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投奔过来的越多肩上压力也更重,毕竟在某些情况下,就算挣钱了,有些人也未必念着你好,更别提要是没挣着钱。
摊子铺大,问题来了:你不能只卖冰淇淋吧!
于是还不是雪王的蜜雪,陆续推出了一块钱的果汁和三块钱的冰粥。
冬天淡季,又用咖啡粉推出了低价咖啡。总之,价格便宜,质量也对得起价格。
一年之后,蜜雪冰城就在郑州学校附近开出了26家门店。每天来的学生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当时他们戏称蜜雪冰城是“贫民窟女孩的救星”。
但是,每次刚要有点起色,麻烦就会自己找上门,毫无意外的,这次也不例外。
就在第二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全国奶制品行业陷入危机。蜜雪冰城上游冰淇淋粉供应商濒临破产,这相当于直接掐死了蜜雪冰城命门,门店营业额大幅下滑。
这次张红超的压力格外大。别忘了,一大家子人的亲戚朋友可都跟着!面对这种天灾级别的人祸,大家伙七嘴八舌根本没有统一意见,迟迟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
最后兄弟俩决定,引入职业经理人,通俗讲更接近招聘一个CEO,启动管理改革,蜜雪冰城到这,才算从一个路边摊家庭作坊,进化成像一家真正的公司一样来运营:张红超负责产品研发,弟弟张红甫负责门店运营,职业经理人负责战略和布局;另外还找人设计Logo,股权重新分配,开始自建供应链。
尤其是这个自建供应链,张红超自己带队跑遍全国,跟果农、茶农谈起了合作,不但推出了大爆品柠檬水,还接连建成多个原料生产基地,别说茶叶、奶、小料,就连杯盖、吸管,都是自己做。
图什么?
一是掌握供应链,加盟商就愿意跟着你;二是便宜,都是自己的,一旦量铺大,省下来的不是小数字:过去三年蜜雪冰城的原材料价格一直在下降,平均每家门店一年能省出5.5万,够买一辆小车了!以至于今天的雪王其实更像制造业,97.6%的收入来自给加盟商卖原材料和设备,卖吃的喝的反而像个副业,当然这是后话。
总之,一通改革之后,雪王的门店挂上了“始于1997,冰淇淋与茶”的招牌。全国的门店也从2010年的100家,干到了2014年的超过1000家。
那从此雪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个雪王了吗?
不出意外的,又出事儿了。而且这次多严重?直接闹分家!
做买卖容易,开公司难,雪王扩张太快,管理跟不上了。再加上亲戚的不服管理,团队越来越多的分歧,性格保守的张红超开始犯了难。但弟弟张红甫更加激进,要什么自行车?抓住机会扩张。
两人各有各想法,谁也说服不了谁,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兄弟两人大吵一架,哥哥张红超负气出走。
手足兄弟因为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的例子并不少见,像是阿迪达斯和彪马创始人就是兄弟两人创业,最后闹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还让子孙继续竞争下去。
张红超临走时,给弟弟留下一句话:“去加盟店里看看吧。”
这次弟弟把话听进去了,带着高管去巡店。乍一看生意不错人还很高兴,结果一进后厨直接傻眼了:糖浆发馊,柠檬变质,地面脏到黏脚,还有门店搞起了缺斤少两。
在用隔夜柠檬都能被曝光的今天,当时部分加盟商的做法,简直是:有人要谋害雪王!而进一步细聊之后,张红甫才发现,很多加盟商也有苦衷:得和别家竞争,但却得不到总部支持,甚至连原料配送都是问题。
如同战线拉太长,粮草跟不上,最终反而容易吃败仗;雪王之前一味扩张加盟,漂亮的规模数字下面,却是很多门店实际上已经失控的现实。
谁要谋害雪王?看上去,是雪王自己。
到这儿张红甫这才理解了兄弟还是老的辣。他找到哥哥,重归于好,还约定,以后如果还有分歧,那就以哥哥张红超的意见为准。
从2015年开始,雪王一边放慢了开店速度,直营新店暂时不开,对加盟也提高门槛,同时开始搭建物流体系,对加盟商免费配送,让一线将士不再有后顾之忧。
就这么稳扎稳打,到2018年,蜜雪冰城门店达到5000家,同时物流成本和供应链成本也因为门店越来越多,被摊得越来越薄,省出来的钱,又能进一步让利给加盟商和用户们。
是不是觉得雪王离大功告成不远了?
恰恰相反,因为时代又变了。
国内的茶饮市场,迎来了大爆发。
奈雪的茶、霸王茶姬、书亦烧仙草相继成立,喜茶、古茗等等迅速扩张。张家两兄弟拔剑四顾,估计内心是疲惫的:打了这么多年仗,怎么就没有能好好休息和享受的日子?放眼望去全是对手。
刚才说的那些,哪个不是光鲜亮丽小仙女,而雪王,则像个一身地摊货的穷小子。
两兄弟担心,他们会被淹没在茶饮市场的莺莺燕燕里。
对一个新兴国家而言,靠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价格在初期能够获得快速发展,但如果一直在低空打转,量变不能积累成产业升级的质变,不但没法更进一步,原有的市场份额也会被更便宜的后来者替代,最终两头落空。
对一个品牌讲逻辑也一样,便宜是杀手锏但谈不上护城河,在事业的上升期如果不把品牌影响力做大,周期结束之后几乎一定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句话:到了需要营销包装的时候了。
于是两兄弟,去找了另一对两兄弟:华与华。你可能偶尔在高铁站飞机场见过这家公司的广告,但你一定特别熟悉他们给别人设计的广告:“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这些都出自华与华之手。
于是华家兄弟很快给张家兄弟的蜜雪冰城设计形象,也就是现在大家都熟悉的“雪王”,还推出了那首魔性神曲。
你以为张家两兄弟当时就惊为天人高声叫好?
恰恰相反,人家看完那是一百个不同意:我花500万,你就给我设计了这么个土low土low的玩意儿?什么意思?
结果呢,就这个土low的主题曲5年曝光量超过80亿次,人均看了6次。
看来,土到所有人都知道,Low到大家都觉得魔性,似乎,目的也达到了。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放点马后炮,突出“简单、快乐”的雪王,不但和蜜雪本身定位完美符合,对大家来说也更愿意接受,非要整个高端人设反而没人看。
雪王还真干过高端的事儿。
早在2010年,郑州有一家商场开业,想邀请蜜雪冰城入驻,结果看到产品和价格后就反悔了,担心它拉低商场档次。当时张家兄弟十分生气,接着就去DQ卧底偷师,然后花大价钱买最好、最贵的原料和设备,开了一家高端店。
结果呢?两年大概赚了六千多。
弟弟张红甫后来在日记里反思:
不要因为虚荣心,就罔顾事实的认为有钱人越来越多,高价一定会胜了低价。 升价格其实不是消费升级。应该升的是好的产品好的体验。
喜茶爆火之后,雪王曾经找调研机构评估喜茶对他们的影响。结果却是,很多蜜雪冰城的消费者压根就不知道喜茶和奈雪这些品牌,或者知道,但觉得太贵。消费群体就不是一批人。
曾经很多人做生意喜欢标榜“我们的客户都是高端人士”,但总要有人要去理解普通人穷学生精打细算的局促,去当那个“贫民窟女孩的救星”,去做一杯让每个人都喝得起奶茶。
张家兄弟二十多年几乎一直坚持着低价。
当你坚持足够便宜,哪怕被曝光出了问题,甚至还能有消费者挺身而出为你辩护!
大家图什么?也许是感谢雪王二十多年来的不背刺,也许也是为了捍卫不想被消费升级绑架的自己。
消费品行业有句话叫做,选品如选命,价格定生死。
低价既是选择,更是能力,没有强大的供应链、足够大的规模,柠檬水的成本压不下来,卖不到4元。
也无法让雪王在过去的28年里,至少穿越了3、4个周期。比如早年张红超的刨冰创业史,那简直就是郑州的拆迁史。
那个年代,第一次创业的张红超穿梭在工地里,110斤的体格每天要骑自行车去背150斤的冰块,有一次重心不稳摔倒了,张红超也只能在车流里把冰块捡起来重新绑上,等一切都弄好,冰块也早已经化了三分之一。
到了2020年,雪王国内门店破万,2024年增长到了4.6万家,成为全球最大的饮品品牌。
弟弟张红甫的创业日记里,写过这么一段话:“起点从不嫌小,梦想从不嫌大”。“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而梦想的征程,还在继续”。
来源:直男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