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时代底片的显影者

B站影视 2025-02-01 16:00 2

摘要:2023年12月,山西平遥古城柴油机厂改造的电影宫内,零下15℃的寒风中,数千人裹着棉被观看露天电影。53岁的贾樟柯站在监控器后,凝视着雪花飘落在观众肩头的画面——这个场景,恰似他三十年创作生涯的隐喻:在冰与火的夹缝中,执着地投射时代的光影。

从汾阳少年到影像革命者的三十年

2023年12月,山西平遥古城柴油机厂改造的电影宫内,零下15℃的寒风中,数千人裹着棉被观看露天电影。53岁的贾樟柯站在监控器后,凝视着雪花飘落在观众肩头的画面——这个场景,恰似他三十年创作生涯的隐喻:在冰与火的夹缝中,执着地投射时代的光影。

1970年5月,贾樟柯出生在汾阳教师家庭,三百米外就是日夜轰鸣的国营煤矿。少年时期的他,常在布满煤灰的工人俱乐部看《地道战》。1991年,这个满口山西腔的美术落榜生,偶然看到陈凯歌《黄土地》中陕北农民的镜头,带着30元路费赴京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连续三年考试失利期间,他在北大旁听时发现“地下电影”概念。1993年,当第五代导演在戛纳摘金时,23岁的贾樟柯窝在北大地下室撰写《小山回家》剧本——这部57分钟短片,后来成为第六代导演宣言。

1997年冬,贾樟柯借遍亲友凑齐30万元,用21天完成《小武》。摄像机跟随县城小偷穿梭于拆迁中的汾阳街道,拆迁办主任办公室挂着“文明执法”横幅,背景音是港台流行歌曲。这部未获拍摄许可的作品,却在1998年柏林电影节引发轰动,西方媒体称其“拍出了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心跳”。

2000年《站台》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但因未过审成为“禁片”。贾樟柯在巴黎收到国内盗版碟——山西工人将电影拷进U盘,在县城录像厅循环播放。这种“地下传播”持续四年,直至2004年《世界》成为其首部公映作品。为过审,他将矿井故事移植到深圳主题公园,审查官员问:“穿美人鱼服装沉入水底什么意思?”他答:“就是游累了。”

2006年,《三峡好人》与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日在国内上映。这部投资600万的纪录片式电影,在商业大片挤压下仅获200万票房,却摘得威尼斯金狮奖。影片中,拆迁工人韩三明寻找妻子的故事,与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潮形成互文。贾樟柯团队在奉节县城即将拆除的邮局墙上,拍下“寻找16年未见妻子”的启事,三个月后此处已成江水。

2013年,《天注定》通过四个暴力事件剖面社会矛盾。该片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但在国内遭遇下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贾樟柯的镜头如同手术刀,剖开经济奇迹的表皮。”

2017年,贾樟柯抵押房产筹资5.8亿,将废弃柴油机厂改造为平遥电影宫。首届影展遭遇暴雪,他带团队连夜清扫露天影院积雪。这个拒绝明星红毯的电影节,首年吸引18万观众,农民工与电影大师共坐长凳观影的场面,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2020年,他发起“咫尺未来”计划,在太原20个地铁站设置观影二维码。通勤者扫码即可观看青年导演短片,单日点击量最高破百万。2023年,AR项目《距离》让观众在平遥古城虚实场景中解锁剧情,72岁山西农民李桂花戴着设备泪流满面:“墙砖里的故事,就是我奶奶逃荒的经历。”

2023年4月,贾樟柯在哈佛演讲时展示山西暴雨的民众拍摄视频:“这些抖动模糊的画面,和35mm胶片同等重要。”三个月后,他入驻抖音发布竖屏短片《访客》,镜头跟随民宿老板手机记录古城游客,获238万点赞。面对“背叛电影美学”的质疑,他在清华大学座谈会上反问:“当00后习惯竖屏观看时,我们怎能假装取景框还横着?”

同年12月,“贾樟柯艺术中心”在汾阳奠基。建筑图纸显示,馆内特设“民间记忆库”,将收藏十万份普通人拍摄的生活影像。开幕仪式上,他指着展厅预留的空白墙说:“这里要挂满无名者的照片——他们才是时代的主角。”

在平遥电影宫地下一层,藏着一间特殊放映厅:座椅用煤矿运煤车斗改造,银幕是拆迁回收的旧窗户拼接而成。当《山河故人》里赵涛在汾阳街头起舞时,总有观众伸手触摸透光的幕布裂缝——这些细节印证着贾樟柯的创作哲学:“真正的时代影像不在红毯上,而在生活裂缝处闪光。”从地下导演到文化基建者,他始终是那个在煤矿粉尘里仰望银幕的少年,只不过如今,他把自己变成了照亮裂缝的光源。

来源:二千说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