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3年的别样“重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2 16:15 2

摘要:在峡江县金江乡白港村的老槐树下,一位古稀老人,双手颤抖着接过一幅画像。画布上,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画像映入眼帘,他浓眉大眼,嘴角微微上扬,帽檐下的目光仿佛直直地与老人对视。

在峡江县金江乡白港村的老槐树下,一位古稀老人,双手颤抖着接过一幅画像。画布上,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画像映入眼帘,他浓眉大眼,嘴角微微上扬,帽檐下的目光仿佛直直地与老人对视。

老人名叫王花英,今年73岁,而画中的青年,是她从未谋面却思念了一生的父亲——王亲爱。

王亲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时光回溯到1952年,朝鲜战场的烽火还在熊熊燃烧。怀着一腔热血与报国之志,22岁的王亲爱毅然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81团2营4连的一名战士。那时,妻子已有9个月的身孕,腹中的小生命便是王花英。

在江西新余集训的日子里,王亲爱因表现优异,担任组长一职。后来,他又前往山西继续集训,为奔赴朝鲜前线作准备。1953年1月,在皑皑白雪中,王亲爱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1953年春夏,第181团接防紧靠“三八线”的938.2高地,王亲爱所在的2营4连承担前沿阵地的阻击与反冲击任务。

敌军的炮火如雨点般落下,阵地每平方米都承受着2至3发炮弹的轰炸,山头被削平近三分之一。王亲爱和战友们在缺粮断水的绝境中,坚守阵地长达18天,击退敌军10余次反扑,毙伤敌军480余人。

在激烈的战斗中,敌军发起空袭,尖锐的防空警报骤然响起。王亲爱和战友们迅速躲进防空洞,然而,一名战友却来不及隐蔽,被炮弹击伤倒地。生死瞬间,王亲爱没有丝毫犹豫,奋不顾身地冲出防空洞,向受伤的战友奔去。可当他背起战友,准备撤回防空洞时,一枚炸弹落在了他身旁……

1953年8月,在王花英还未满周岁时,父亲王亲爱壮烈牺牲,长眠在异国他乡,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当消息传回白港村时,家人悲痛欲绝。一张烈士证明书,成了家人对王亲爱唯一的念想。

王亲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在王花英的成长记忆中,父亲王亲爱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她依稀记得,母亲在临终前,手里还紧紧攥着父亲的烈士证明书,喃喃自语:“我好想再看一看他的脸……”

王花英从未见过父亲的样子,只能从村里老人偶尔的讲述中,拼凑出一些模糊的碎片。老人们都说,她长得像父亲,她的儿子也隐约有外公的影子。

从妈妈生前的回忆里,王花英知道父亲喜欢读书,成绩优异,却因家境贫寒无奈放弃学业,心中始终怀揣着炽热的报国梦。乐于助人的父亲,参军前总是热心地帮乡亲们干活,挑水、种地,从不喊累;在战场上,总是冲在前头奋勇杀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参军前,父亲含泪将母亲和尚未出生的孩子托付给村里人:“我这次出去,生死未卜,我老婆怀了孩子,不管是男是女,请你们帮忙把他抚养成人。”靠着吃百家饭,王花英在村民们的关爱下长大。

作为烈士的女儿,国家给予王花英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从她踏入校门起,学费全免,家中每月还有额外生活补助。国家的关怀、村民的帮助,让王花英自幼便深知生活的来之不易,心怀感恩之心。

从小学到高中,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工作后如愿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将知识与希望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努力回馈社会、建设国家。

如今,王花英已退休多年,儿孙绕膝,家庭美满。然而,她始终藏着一个无法释怀的遗憾——从未见过爸爸的样子,哪怕是一张照片,也是一种奢望。

王花英和陈桂明等人在画像前查阅相关资料。

今年3月,一位特殊的客人带着画具走进了白港村。他叫陈桂明,是一名画家志愿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英烈画像。他希望通过手中的画笔,让那些曾经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到亲人身边,让后人铭记他们的音容笑貌。

这一次,陈桂明到白港村的任务,就是给王花英画“爸爸”。

为了尽可能还原王亲爱的真实模样,陈桂明开始对照王花英及其儿子的容貌特征,从眉眼、轮廓中寻找可能遗传自父亲的印记。同时,他还走街串巷,走访村里的老人,倾听他们对王亲爱的点滴回忆。

“亲爱哥个子高,身材挺拔,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深深的酒窝,特别亲切。”85岁的王乾乐老人回忆道。旁边的老人也补充说:“他穿上军装那叫一个精神,身姿笔挺,眼神坚定,一看就是个有担当的好小伙!”

在陈桂明的速写本上,铅笔勾勒出的线条在反复擦除、修改。他深知,自己要画的不仅仅是外貌,更是要通过画笔,将英雄的精气神展现出来。初稿完成后,他多次找到老人们“校对”。

“您看,这嘴角再上扬一点,是不是更像他当年乐观开朗的样子?”“眉毛再浓一些,是不是更能显出军人的英气?”每一处细节,陈桂明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完美。

经过不断地修改、重画,直至这幅凝聚着众人回忆与期待并一致认可的画像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时,陈桂明感慨地说:“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作品,这是整个村子对革命烈士的共同记忆。”

当画像在王花英面前徐徐展开,那一瞬,时间仿佛凝固。望着画中父亲那坚毅的面庞,王花英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思念,突然跪倒在地,泣不成声:“爸爸,我等了你73年。今天,终于见到了你的模样!”

这一刻,73年的时空在画笔下实现跨越,在村民的见证下“重逢”,王花英那份积压在心底多年的思念,如洪水般瞬间奔涌而出。

王花英和家人、陈桂明等人和王亲爱的画像合影。

多年来,王花英总是对孩子们说起,自己的父亲是英雄,要像他一样热爱祖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年过年,别人家穿新衣服,我们家却穿着妈妈一针一线缝制、衣领上带着五角星的军装。在妈妈眼里,这就是最好看的新衣服。”王花英的二儿子刘强回忆,“妈妈从小就给我们讲她父亲的英勇故事,充满自豪的同时,也深知作为烈士后代的使命。”

王花英的大孙子刘珞宁,今年19岁,是广东工业大学的大一学生。受家庭的熏陶,他的心中一直怀揣参军的梦想,遗憾的是,高考时以两分之差与心仪的军校失之交臂。但他并未放弃,决定大学毕业后投身军旅。

“妈妈对军人有种特殊的感情。没认识我老公之前,得知他当过兵后,就认做了干儿子,还住在我家,最后把他介绍给我。我们现在相敬如宾,夫妻恩爱。”王花英的女儿刘雪琴幸福地说道。

如今,王亲爱烈士的画像被精心装裱,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以后,王花英再给孙辈讲起王亲爱的故事,就可以拿着这张画像告诉孩子们,家里有这么一位大英雄,这位英雄有一张多么坚毅、英武的面庞。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