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流程改善的内容

B站影视 2025-02-01 09:58 2

摘要:那么,什么是流程化呢?流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而流程化改善,就是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通过流程化改善,我们可以消除各工序之间的停滞,减少半成品库存,实现高效生产。可以说,流程化改善是实现即时化生产的基础。

什么是流程?为什么要进行流程化改善?如何实施流程化改善?以及一些相关的改善案例分享。

那么,什么是流程化呢?流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而流程化改善,就是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通过流程化改善,我们可以消除各工序之间的停滞,减少半成品库存,实现高效生产。可以说,流程化改善是实现即时化生产的基础。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流程化改善呢?在企业中,我们通常想象的生产流程是这样的:按照生产顺序,一道工序接着一道工序完成,经过检查后,最终交付到客户手中(如图一所示)。然而,真实的生产流程往往像图二那样,不同的工序相互交叉,产品不断地迂回往返,甚至可能多次重复某些工序。或者像图三那样,产品经过多个工序作业后,未经检查就直接交付给客户。这样的流程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能够快速、高效地到达客户手中。

与传统的批量生产相比,流程化生产强调的是快速交付。批量生产往往会导致生产周期延长,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库存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和厂房面积。从公司内部来看,批量生产会制造出大量库存,造成浪费,并掩盖生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外部来看,如果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公司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损失风险。而通过流程化改善,我们可以有效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以我们公司的一个案例为例,从涂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原本有4道工序,每个工序都是独立生产的。每个工序完成后,产品就被送入仓库,下一个工序再从仓库领取。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库存浪费,以及供需之间的频繁搬运和损耗。如果我们将这种批量生产改为流程化生产,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取消工序之间的仓库,将4个工序连接起来,实现连续生产。这样,产品不需要排队等待,流动速度会大幅提高,这就是流程化改善的魅力所在。

流程化改善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流”生产,即根据客户的购买速度进行生产。前后工序的作业时间非常接近,上一道工序完成一个产品,下一道工序立刻接手。这样,工序之间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彻底消除了工厂中的在制品、等待、运输等浪费现象。

那么,如何进行流程化改善呢?我们可以参考以下三张图。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功能分区组织生产的,例如将相同的设备集中在同一个车间,如冲压车间、涂装车间、装配车间等。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会导致产品在不同工序之间的流动速度较慢,生产阶段的管理也非常困难。

第一步改进是按照产品流程设置专用生产线,让产品按照不同的流程投产到对应的生产线上。虽然生产仍然是按批量进行,但批量已经大幅减少。接下来的改进是将现有的小批量生产转化为单件流生产,这样产品的流动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以一个工程分割的案例为例,我们来看这张图,ABC三个大工序分别对应不同的设备。由于工序之间无法明确对应,产品在工序之间的流动会出现交叉和堆积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乱流”。第一步改进是将工序明确对应到设备上,例如第一工序对应设备A,第二工序对应设备B,第三工序对应设备C。这样,产品流动不再出现交叉,管理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第二步改进是将工序进行合并,形成连续流程。例如,将A到B、B到C的工序合并,形成一个连续的流程。这样,产品可以实现单件流生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还有一种流程化改善的方法叫作“河流式改善”。在合理的河流状态下,产品先经过一个主流程,然后分流到不同的支流程。以一个案例为例,有三种不同的工序组合,如果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管理非常复杂。通过进一步改进,将工序重新组合,减少不必要的搬运和操作,实现高效的生产管理。

进行流程化改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人员方面,要实现一人操作多道工序;其次,在物流方面,要实现单件流生产,保持各工序生产速度一致;最后,在设备方面,要按照生产流程配置设备,而不是将相同功能的设备集中在一起。

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流程化改善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关于人员流程化改善的。这是一个产品从投料到产出的整个过程示意图,生产分为工序A、工序B和工序C三个部分。在批量生产时,各工序之间存在半成品库存,生产流程复杂。而在流程化生产时,工序之间紧密衔接,产品流动顺畅,有效消除了半成品库存。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设备流程化改善的。在批量生产时,设备通常集中管理,生产流程复杂。通过设备流程化改善,按照产品流程连接设备,实现纵向切割,让产品在对应的生产线上连续生产,减少半成品库存和不必要的搬运浪费。

在进行流程化改善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生产管理组织也需要相应调整,例如从按车间区分改为按产品线区分;其次,管理者需要具备多技能,能够应对不同工序的管理需求;最后,设备需要具备快速换模换线的能力,以适应生产切换的需求。

来源:阿莉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