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我看到了一个读者朋友的留言,他说他之前不觉得AI和他有什么关系,直到看了我的文章,他发现原来AI和他离得这么近,他也想试着学习AI。
昨天,我加了很多读者朋友。
我最初想要写作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即可以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共情!
昨天,我看到了一个读者朋友的留言,他说他之前不觉得AI和他有什么关系,直到看了我的文章,他发现原来AI和他离得这么近,他也想试着学习AI。
还有一个读者朋友添加好友后说,现在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磨内容的人越来越少了,期待下一篇文章。
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以后可以写很多很多优秀的内容,你们的喜欢就是我的动力!
这一次我想玩个有意思的,同一个标题,我写一份,DeepSeek写一份。
先放DeepSeek的,后放我自己写的很长。
整体内容大约5700多字,很长,辛苦大家慢慢看,慢慢比较。
我先问了它:
我想写一篇“第一篇10万+竟然是DeepSeek写的,我终于也成为了风口上的那头猪了”,主要是写DeepSeek对自媒体行业的帮助,你能帮我建立一个框架吗?
DeepSeek深度思考了27秒:
它给出了一个框架,我个人觉得还挺清晰的。
随后DeepSeek说:
以下是为您设计的文章框架,结合个人故事与行业洞察,适合新媒体传播调性。
标题:我的第一篇10万+竟是DeepSeek写的?我终于也成为风口上的那头猪了
一、荒诞开场:当猪飞起来时我在做什么
- 场景描写:深夜改稿崩溃的自媒体人日常
- 戏剧转折:抱着"AI能比我更烂?"的心态试用DeepSeek
- 数据暴击:首篇AI辅助文48小时破10万+的魔幻现实
二、解剖"飞猪":DeepSeek的三级助推火箭
1. 燃料舱:爆款元素智能拆解
- 案例:如何用情感热词雷达捕捉"职场焦虑+逆袭"风口
- 对比:人工选题3天VS算法5分钟的热点预判差距
2. 发动机:结构化内容生成矩阵
- 实操演示:从"碎片灵感"到"完整故事线"的AI拼图术
- 隐藏技能:评论区情绪预判与埋梗指南
3. 导航仪:动态优化飞行路径
- 实时数据:深夜2点的阅读曲线急救方案
- 玄学破译:为什么周五下午3点推送最易引爆传播
三、猪的思考:自媒体工业革命进行时
- 效率革命:单兵作战者的产能跃迁(月产30篇→300篇)
- 认知颠覆:从"创作尊严"到"人机共舞"的思维迭代
- 暗黑森林:当80%账号都用AI时如何保持独特性
四、空中加油:未来自媒体人的生存指南
1. 新定位:从内容工人到AI策展人
- 案例:某情感号主转型"人机CP"打造记
2. 新技能:提示词工程成为核心生产力**
- 实战:如何用"灵魂三问"调教出有个人风格的AI
3. 新战场:多维内容生态卡位战**
- 预测:图文→视频→多模态的AI内容升维路径
五、着陆宣言:做会飞的猪还是长翅膀的人
- 金句收尾:"AI不是替代创造,而是解放创造"
- 终极拷问:当所有猪都在飞,真正的翅膀是什么?
可延展方向建议:
1. 埋设互动钩子:"在评论区输入你的领域,送你专属AI创作指令"
2. 数据可视化:插入AI生成内容与传统内容的传播曲线对比图
3. 争议性讨论:"如果爆款可以流水线生产,内容还有价值吗?"
这个框架既保留个人叙事的故事性,又具备行业观察深度,符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需要具体案例填充时可随时补充细化。
以上是DeepSeek的回答,然后,我问DeepSeek:
你能根据上面的框架写一篇文章吗?要通俗易懂,可以让大家读后有收获。
这次DeepSeek也深度思考了27秒:
于是,他根据上面的框架写了一篇文章:
好的,我按照您的要求将框架转化为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以下是完整内容:
一、凌晨3点的顿悟:原来猪真的会飞
上个月某个深夜,我第27次删掉刚写好的开头,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发呆。
左手边的咖啡杯摞成比萨斜塔,右手边的选题表贴满“已过期”标签——这是大多数自媒体人的真实日常:像驴子拉磨,又像仓鼠跑轮。
突然弹出一条广告:“用DeepSeek,母猪都能出爆款”。
气急败坏的我心想:“AI写得还能比我更烂?”结果随手生成的《职场老实人逆袭指南》,48小时后阅读量破了10万+。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雷军的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只不过这次吹起我的不是互联网,而是AI。
二、拆解AI军火库:我的三级作弊神器
后来研究发现,DeepSeek就像给自媒体人配了台智能机甲,不信你看:
1. 热点雷达:比算命先生还准
以前追热点像瞎猫抓耗子,现在AI直接给“职场焦虑+00后整顿职场+逆袭公式”的选题套餐。
就像上周我用它预测的《月薪3千教老板做人》精准踩中打工人爽点,评论区都在喊“AI是我嘴替”。
2. 内容印钞机:1小时=过去1周**
最神奇的是“碎片拼图术”:把朋友圈吐槽、电梯里听到的八卦、刷到的短视频丢给AI,它能自动生成完整故事线。
上次用客户退货经历+甄嬛传梗,2小时就出了篇《当代甲方,都是安陵容》的爆文。
3. 数据急救包:24小时私人军师
有次推送后阅读量卡在8932不动,DeepSeek直接建议:“把文中的‘努力’全改成‘跪着挣钱’,评论区置顶‘你被老板PUA过吗’”。
结果就像给文章打了强心针,2小时冲破了5万+。
三、猪的觉醒:我们正在经历什么?
用AI半年后,我发现自媒体行业正在发生三场地震:
1. 产能大爆炸:过去月更30篇要猝死,现在能稳定输出200篇(当然质量需要把关)
2. 人设重构:有个做情感号的朋友转型“AI驯兽师”,专门分享怎么把AI调教成“毒舌闺蜜”
3. 黑暗森林法则:当80%的号都在用AI,真实故事和独特视角成了稀缺资源
有次我让AI模仿某大V文风,它反问:“需要保留原作者‘地铁偷听’的观察习惯吗?”吓得我赶紧喝了口82年的可乐压惊——这AI怕不是成精了?
四、生存指南:飞猪如何变凤凰
如果你也想乘风起飞,这三个降落伞请收好:
1. 转型“AI导演”
别再做苦力,要学做指挥家。比如让AI生成5版开头,你选最有网感的那句加工,就像烹饪预制菜也要摆盘艺术。
2. 掌握“咒语魔法”
试试这个万能公式:“身份+情绪+反常识”,比如输入:“(情感博主)用鲁迅口吻吐槽恋爱脑,要扎心但别毒舌”。
3. 抢占新大陆
现在立刻用AI把旧图文转成视频脚本,我上周把2年前的爆文改造成《当代职场西游记》系列漫画,在视频号又爆了一次。
五、飞过风暴:猪的终极思考
最近总有人问我:“都用AI了,还要人干嘛?”我的回答是:
“以前我们是挖矿工人,现在升级成珠宝设计师——AI搬来矿石,我们负责把它雕琢成蒂芙尼。”
就像上周DeepSeek虽然帮我写了10万+,但最后引爆朋友圈的那句“职场如修仙,渡劫成功前要学会装孙子”,还是来自我家楼下煎饼摊大叔的金句。
所以别怕当风口上的猪,重要的是:飞起来的时候,记得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在评论区留言“我要咒语”,送你3条价值百万的AI创作秘笈)
以上是DeepSeek的文章,还学会了自媒体常用的“埋钩子”,DeepSeek还在下面补充说:
这篇文章保留了框架的核心逻辑,用大量生活化比喻和场景化案例降低理解门槛.
同时,埋设多个实用技巧和互动点,符合新媒体传播特性。
如需调整细节或补充案例可随时告知。
我的框架很简单:
1, 我因为DeepSeek关于收获到第一篇10万+的感受和收获
2, 举例引入DeepSeek如何帮自媒体行业从业者赚钱
3, 关于AI的态度:把“DeepSeek”当老师,也当对标对象来学习
以下是我的文章:
(1)第一篇10万+,竟然是和DeepSeek一起写的
作为公众号主中的一员,最具有里程碑的时刻就是收获第一篇10万+文章。
因为,这证明着我们终于走出了新手村,也第一次证明着,我们终于开始要和市场交手了。
我大概是个幸运的人,公众号进入流量池有一个新手保护期,即大数据会把新起的号(虽然我16年起号,但第一次认真写文章是在25年1月16日)
扔到小流量池看情况,如果数据不错,会再扔到大流量池。
我最开始的粉丝只有99人,第100人是朋友来支持我的。
当我第一次拿到2000多阅读量的时候,我已经非常高兴了。
因为对于低粉公众号主来说,是自豪的时刻。
这说明我们的文章,正在被大家所认可,也说明着这篇文已经入了小流量池。
于是,我快马加鞭又写了一篇,很快数据攀到了2万+阅读量。
目前这篇文章已达到3万+,我不会觉得自己多牛,我只会觉得我太幸运了。
运气来的时候,人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能接住。
于是,一个全民热点出现在了全国人民最闲的时候——DeepSeek爆火出圈。
这一刻我觉得我也要写,哪怕在这场互联网的大浪潮中,激起一点小水花也行。
于是,便有这篇10万+的文章:我让DeepSeek自己谈它和GPT的区别,大白话版笑死我了,我为什么会用这个选题?
因为,我发现很多科技大佬关于DeepSeek的文章太晦涩了,专业词汇特别多,我边查边看,只能理解个一点点儿。
但我知道DeepSeek特别棒,一定要推广给每个人来了解。
但普通人也许也和我一样,会被专业文章劝退,可这不是DeepSeek被研发出来的初心。
DeepSeek被研发出来是因为创始人团队,希望山区的孩子也能和其他人一样用上先进的AI助教,从而抵平那些教育资源不平衡所带来的沟壑。
再加上很多人争论DeepSeek和GPT谁更牛,因为咱们没有专业知识,所以咱们没法自己写文章来比较。
于是我心生一计,既然DeepSeek这么厉害,那么不如让DeepSeek自己去谈谈,它和GPT的区别,并且AI能给我们普通人什么启示,给我们普通人哪些机会点。
等我看到DeepSeek给出的思考后,尤其是普通人也可以使用AI,科技是为了普通人生活得更好才进步的想法后,我已经被DeepSeek触动了。
理想主义者就是这么容易被打动,哪怕对方是个AI。
然后在大年三十那天,我迅速整理DeepSeek的思考开始完善文章。
大年初一早上一睁眼,阅读量已经达到1.9万了,此刻我也没觉得这篇文章能出多大水花。
紧接着互联网的大浪潮突然来袭,等文章突破5万+的时候,阅读量已经达到了每10分钟上涨1000次。
等我看完2小时《封神2》(建议别看,去看哪吒),正在朋友圈吐槽电影时,我的后台数据悄悄地来到了10万+。
然后,阅读量开始每秒都在增加,等我今天早上再起来的时候,已经12万+,我觉得我就是那头站在风口上的猪,终于起飞了。
这一刻,我就是科技发展、技术民主的直接受益人。
我因为DeepSeek有了第一篇10万+,涨到500粉,开了流量主,赚到了给自己写作的第一桶金1.75元。
如果要问DeepSeek对普通的写手、自媒体创作者有什么帮助的话,那么上面的一切就是我的答案。
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表达太主观,那么这个例子,大概会更加令人触动。
这个标题是我在小某书上翻阅资料的时候找到的,然后我好奇的点击进入。
大概是说公司有10个公众号,然后用DeepSeek十几分钟写了10篇文章,每篇文章阅读量不错,靠流量主的广告赚了1200元。
这个可操作性还是挺高的,而且比较节省人力,也就是说新媒体公司雇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多个公众号,并且能取得不错的收益。
在某种程度来讲,公司的效率提升,人力的成本下降,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利润。
对于自媒体运营人来说,省心省事,平常一个月写30篇文或者脚本,头都要抓秃,现在一周可以保质保量地稳定输出200篇。
同时,DeepSeek也会给出一些行文延展的建议。
比如如何更好的优化行文逻辑,如何更好地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具备行业的观察深度,兼具市场嗅觉,从而让我们的文章更容易被传播。
自媒体行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业,行业的性质倒逼着我们在喜好和市场、感受和商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急需的优质内容,让这个行业卷上天。
大年三十的晚上,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同行,一个小IP,还在不断地在社群里分享——春晚中所隐藏的商业机会,整整一个春晚4.5小时的时间,她一点儿都没休息。
我和家人说,看我们行业多卷啊,大年三十看个春晚都不消停儿,还在持续地输出价值。
家人说,大概24年不太好干吧,今年大家都没赚到什么钱,只能尽自己的所能,再多努力一点儿。
我一寻思可也是,我的前老板,一个年入千万的百万IP,无论大年三十还是新年初一,他都在持续直播、卖课引流。
要知道24年新年的时候,他大概休了20多天,粉丝们说他自律、努力,但我知道大概是业务不太好干,要养家又有那么多员工要开工资,除了努力,没有他法。
无论是大IP还是小IP,DeepSeek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高效地进行创作,从而创造更多地收益。
当然,自媒体行业只是一个缩影,倒推到所有行业,最本质朴素的道理就是AI可以帮我们做的更好。
对于打工牛马来说,很多繁重的数据处理,各类报告可以交给AI来处理。
并且由于DeepSeek是国产的,所以不用挂梯子,暂时还不花钱即可使用,从而有更多时间用来提升自己。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阅读文献查看资料时,语言不再是限制效率的关键,无压力翻译外文文献,精进研究。
当然,随着AI的发展精进,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DeepSeek会不会替代我的工作,我答案是把“DeepSeek”当老师,也当对标对象来学习。
(3)关于AI的态度:把“DeepSeek”当老师,也当对标对象来学习
每次聊到AI,都有人提问:DeepSeek会不会替代我的工作?
我觉得是不会的,除非你的职业可替代性太强。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几年前的故事,故事说因为ETC出现,某高速收费站大批量裁员,某个大姐哭着说:“可是除了收费,我啥也不会,年龄又大了,这可怎么办?”
这个故事真实性已经无从可考,但这其中的道理却总是一样的,那就是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AI时代,这个道理依然通用,不让AI超越人类的方法,就是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一员。
但今天到DeepSeek时代,我觉得除了学会AI工具,驾驭AI工具之外,还要把AI当成自己的老师和对标对象,让AI指导自己做得更加完善,从而拥抱更好的自己。
以上是我关于同一个选题的文章,这就是人和AI就同一个选题,不同的表达。
框架的不同,思考方式的不同,我可能有更多的感受,而DeepSeek则用完美的逻辑来表达。
感谢大家看到这里,内容很长,可能看着看着就记不住上文说了啥,如果忘了也没关系,下面就是我想表达的态度:
“看了你的文字,觉得你是一个温暖的人。”这是一位读者朋友给我的评价。
我们可以给DeepSeek或者任何一个AI工具,喂这个提示词——我需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需要用温暖的口吻。
AI也一定会写出这样的文章,但“温暖”这个词,永远只会出现在人类的语境中。
作为创作者,只有先设定了这个词,AI才能理解。
如果AI作为阅读者,它绝对感受不到“温暖”,那是人类所特有的强大共情能力。
这就是“DeepSeek”和人的关系,AI只会成为人类的工具,后期如果AI产出的文章越来越同频化,那么个性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将会成为稀缺。
而内容越是稀缺,价值便越高。
有人问:那么如果后面科技发展,AI或者机器人有了感情呢?
那么,它就不再是AI或者机器人了,就像美剧《西部世界》又或者《银翼杀手2049》所描写的那样,那便是新的人类吧!
最后,用一句《流浪地球2》中马兆对图恒宇说过一句话结束本文。
“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