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一个政党能在一个国家长期执政却可能成为该国未来最大的隐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如今已经成为以色列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他所代表的利库德集团在以色列政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代表以色列国家意志的政治力量,是否可能正在将这
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一个政党能在一个国家长期执政却可能成为该国未来最大的隐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如今已经成为以色列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他所代表的利库德集团在以色列政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代表以色列国家意志的政治力量,是否可能正在将这个国家带向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
今天,我们不妨抛开政治立场,从历史演变、政策取向和地区局势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利库德的政治路线可能为以色列埋下了深远的隐忧。
以色列的政治版图变迁堪称政治学教科书级的案例。建国初期的以色列,是由左翼工党主导的。本-古里安、梅厄等工党领导人奠定了以色列的基础制度,推动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然而,1977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以色列政治生态的大事:利库德集团首次击败工党,梅纳赫姆·贝京成为总理,结束了长达29年的"工党时代"。这一胜利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政党轮替,而是以色列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
利库德的前身其实可以追溯到1948年贝京创立的自由运动党(Herut)。这个党从一开始就主张"大以色列"领土观,认为约旦河西岸等地区都是犹太人的"应许之地"。1973年,自由运动党与其他右翼政党联合,正式组建了利库德联盟。
从那时起,利库德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利库德集团已经六次执政,总执政时间长达36年,占以色列建国77年历史的近一半时间。这种长期执政带来的不仅是政策的连续性,还有意识形态的深入渗透。
如果说利库德是以色列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那么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无疑是这个主角的灵魂人物。1996年,47岁的内塔尼亚胡首次当选总理,成为以色列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他的个人魅力、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在美国的教育背景,让他在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
然而,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1999年,他在选举中失败;2009年,他东山再起;2021年,他被八党联盟赶下台;2022年,他又重返总理宝座。这种"政治九命猫"的韧性令人印象深刻。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内塔尼亚胡政治立场的逐渐强硬化。早期的内塔尼亚胡虽然立场坚定,但相对务实。1997年,他还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同意从西岸部分城市撤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2009年后的长期执政,内塔尼亚胡的政策越来越右倾。
数据显示,在内塔尼亚胡2009年至2021年的执政期间,西岸犹太定居点人口从约30万增长到约45万,增长了50%。2018年,他推动通过了《民族国家法》,正式确立以色列作为"犹太民族国家"的地位,引发了以色列阿拉伯公民的强烈不满。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重返政坛的内塔尼亚胡,为了组建联合政府,与极端民族主义政党如犹太力量党、犹太复国主义党等结盟,这些政党的立场比传统的利库德更加极端。有政治观察家形容,内塔尼亚胡的政治轨迹是"从右翼走向极右翼,再从极右翼走向疯狂右翼"。
利库德集团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大以色列"主张,认为约旦河西岸(犹太人称为"犹大和撒玛利亚")是犹太人的历史家园。这一理念导致了定居点政策的持续推进。
从数据上看,西岸定居点人口从1977年利库德首次执政时的约5,000人,增长到2025年的约70万人。这不仅改变了地区人口结构,也让"两国方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共存)的实现变得越来越困难。
以色列战略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此大规模的定居活动已经将西岸巴勒斯坦人聚居区切割成了165个不连续的"飞地",使得未来建立一个地理上连续的巴勒斯坦国几乎不可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定居点扩张引发的冲突不断升级。2023年,西岸发生的定居者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暴力事件达到1,200多起,是2022年的两倍。这些冲突不仅造成人员伤亡,也加深了双方的仇恨。
也许利库德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其对外政策,而在于它对以色列社会内部造成的影响。
2023年,内塔尼亚胡政府推动司法改革,试图削弱最高法院权力,引发了以色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抗议浪潮。超过80万以色列人(约占以色列犹太人口的12%)走上街头,反对这一被视为威胁民主的改革。
以色列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家警告说,司法改革将损害以色列的创新生态系统。2023年第二季度,以色列高科技行业投资下降了68%,部分原因正是政治不确定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价值观的分裂。以色列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关于国家本质的辩论:是成为一个世俗的民主国家,还是一个以宗教法律为基础的犹太国家?利库德及其盟友越来越倾向于后者。
2021年的一项民调显示,45%的以色列犹太人认为犹太身份比民主更重要,而43%认为两者同等重要。这种分歧不仅存在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也存在于世俗犹太人和正统犹太人之间。
这种社会撕裂可能是利库德路线对以色列最大的危害。一个内部分裂的社会很难应对外部挑战,而以色列面临的外部挑战从未减少。
外交困境的深化利库德的强硬路线也影响了以色列的地区处境。虽然近年来以色列通过"亚伯拉罕协议"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这些进展在最近的地区冲突中受到了严重打击。
2023年以前,以色列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正趋于缓和,甚至有可能实现正式外交关系。然而,最近的加沙冲突使这一进程陷入停滞。沙特外交大臣明确表示,在巴勒斯坦问题解决前,不会与以色列建交。
利库德路线的核心问题或许在于其基于"应许之地"概念的无限扩张逻辑。根据犹太教圣经妥拉的记载,上帝应许赐给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后裔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土地。
这一宗教概念被政治化后,产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这种扩张何时才会结束?如果说加沙和西岸是"应许之地"的一部分,那么按照同样的逻辑,约旦、叙利亚和埃及的部分地区是否也应该包括在内?
历史上的政治运动一旦尝到了扩张的甜头,往往很难自我节制。权力的逻辑常常超越了最初的理想主义目标。这种政治逻辑对以色列构成了潜在威胁。随着极右翼在以色列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温和声音越来越难以被听到,政策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历史上的和解机会历史上曾有过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2000年的坎普大卫会谈,都曾给和平带来希望。即使在利库德内部,也曾有过更为务实的声音。
例如,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虽然以强硬著称,但在2005年决定单方面从加沙撤军,这一决定甚至导致他与利库德分道扬镳,另组前进党。沙龙的决定虽然争议很大,但反映了一种务实的认识:以色列不能永远统治大量巴勒斯坦人口而不付出代价。
以色列早期领导人本-古里安曾说过:"判断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要看它能做什么,还要看它不做什么。"这种自我克制的智慧,在当前的以色列政治中似乎越来越少见。
以色列现在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利库德代表的右翼路线,推动定居点扩张,强调犹太民族特性;另一方面是寻求与巴勒斯坦和解,建立两个和平共处国家的道路。
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将深刻影响以色列的未来。利库德的支持者认为强硬路线能够保障以色列的安全;批评者则担忧,这条路最终可能导致以色列在"犹太国家"和"民主国家"两个目标之间陷入无法调和的矛盾。
来源:说宇宙一点号